纳兰性德描写汉寿的古诗( 三 )


向秀很悲痛,一次他从嵇康的旧居路过,听到有人在吹笛子,笛声使他想起被杀害的好友,就以悲愤的心情写了一篇《思旧赋》来悼念嵇康,从侧面显示出对时政的不满 。
刘禹锡借这个典故寄托了他对因参与政治改革而被害致死的老友的怀念 。
“烂柯人”的典故见《述异记》,晋朝时有一位叫王质的人,有一天他到信安郡的石室山(今浙江省衢qu县)去打柴 。
看到一童一叟在溪边大石上正在下围棋,于是把砍柴用的斧子放在溪边地上,驻足观看 。
看了多时,童子说“你该回家了”,王质起身去拿斧子时,一看斧柄(柯)已经腐朽了,磨得锋利的斧头也锈的凸凹不平了 。
王质非常奇怪 。
回到家里后,发现家乡已经大变样 。
无人认得他,提起的事,有几位老者,都说是几百年前的事了 。
原来王质石室山打柴误入仙境,遇到了神仙,仙界一日,人间百年作者借这个典故来比喻自己长期贬谪在外,乍回京城乡,仿佛有隔世之感 。
白居易的赠诗中有“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这样两句,意思是说同辈的人都升迁了,只有你在荒凉的地方寂寞地虚度了年华,颇为刘禹锡抱不平 。
对此,刘禹锡在酬诗中写道:“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
”刘禹锡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固然感到惆怅,却又相当之达观 。
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 。
他从白诗中翻出这二句,反而劝慰白居易不必为他的寂寞、蹉跎而忧伤,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表现出豁达的襟怀 。
这两句诗意又和白诗“命压人头不奈何”、“亦知合被才名折”相呼应,但其思想境界要比白诗高,意义也深刻得多了 。
二十三年的贬谪生活,并没有使他消沉颓唐 。
正像他在另外的诗里所写的:“莫道桑榆晚,为霞犹满天 。
”他这棵病树仍然要添精神,迎上春光 。
“沉舟”二字描写形象生动,深刻地反映了事物的变化发展规律,因而成为广为传诵的名句 。
至今仍常常被人引用,并赋予它以新的意义,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
(哲理) 末尾两句又回到席上酬答赠言上来,意思是:“今天听到您唱的这支歌曲(指白居易赠给他的诗),就暂且凭借酒的力量,来增长我继续努力的精神吧!”诗人没有一味消沉下去,他笔锋一转,又相互劝慰,相互鼓励了 。
他对生活并未完全丧失信心 。
诗中虽然感慨很深,但读来给人的感受并不是消沉,相反却是振奋 。
总体来说,诗的首联以伤感低沉的情调,回顾了诗人的贬谪生活 。
颔联,借用典故暗示诗人被贬时间之长,表达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以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 。
颈联是全诗感情升华之处,也是传诵千古的警句 。
诗人把自己比作“沉舟”和“病树”,意思是自己虽屡遭贬低,新人辈出,却也令人欣慰,表现出他豁达的胸襟 。
尾联顺势点明了酬答的题意,表达了诗人重新投入生活的意愿及坚韧不拔的意志 。
全诗起伏跌宕,沉郁中见豪放,是酬赠诗之上品!【作者介绍】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 。
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 。
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 。
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
关于秋天悲哀的古诗《书河上亭壁》宋 寇准岸阔樯稀波渺茫,独凭危槛思何长 。
萧萧远树疏林外,一半秋山带夕阳 。
译文:宽阔的黄河,只有不多几条船在航行,眼前是波浪滚滚,一派渺茫 。
我独自登上河边的亭子,斜靠着栏杆,愁绪像河水,源源不断 。
那河边、远处,萧瑟秋风中,有片稀疏的树林,林后是耸立的高山,一半沐浴着西斜的阳光 。
为什么说这是一首描写秋天悲哀的古诗呢?因为这是一首写景抒情绝句,题写在黄河边一座亭子的壁上 。
既然以秋天的景色为主,自然而然也就染上些“愁”色 。
第一句从三个方面来描写黄河上的景象,一是“阔”,王湾的“潮平两岸阔”,被诗人浓缩为“岸阔”,江水浩渺,放眼望去,黄河恢宏阔大;二是“渺茫”,因为河阔,一眼望不到边,加上太阳快要下山,自然是“烟波微茫信难求”,看不到对岸;三是“樯稀”,河上没有几条船,虽然看不见“百舸争流”的热闹场面,却使人觉得河似乎更阔了,烟波似乎更渺茫了,河上的烟波又能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第二句的“思”字就回答了前面提出的问题,独自靠在亭边的栏杆上,诗人究竟在想些什么?也许想到了“耐可乘流直到天”,也许想到“欲渡黄河冰塞川”,也许想到“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泻入胸怀间”……性格刚毅的诗人此时也许荡上了一丝忧愁,但面对着“奔流到海不复回”的黄河,岂能“恨到归时方始休”呢?第四句是这首诗最棒的一句,富有意境,它一下就让人联想起白居易《暮江吟》中的“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