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关于妈妈对孩子们的爱的古诗句( 四 )


晚年寄情山水,也写过一些小词 。
赠刘禹锡诗云: “古歌旧曲君休听,听取新词《杨柳枝》”,可见他曾自度一些新词 。
其中《花非花》一首,颇具朦胧之美,后世词人如欧阳修、张先、杨慎,都极为赞赏 。
[译文]: 天真活泼的农村儿童,他们撑着一只小船,偷偷地去采人家的白莲花 。
回来的时候,他们不懂怎样掩盖留下的踪迹,小船把水面上的浮萍荡开,船后留下了一道道清清楚楚的水路 。
暴露了自己的行踪~~ [简析] 作者用白描的手法将一“偷莲 ”小童的憨态描绘得惟妙惟肖.诗中最传神的当是“不解藏踪迹”一句,写尽小童顽皮、纯 真情态 。
风鸢图诗(其一) 徐渭 柳条搓线絮搓棉,搓够千寻放纸鸢 。
消得春风多少力,带将儿辈上青天 。
一 作者简介 徐渭(公元1521—1593),字文长,号青藤山人 。
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人 。
明代著名的艺术家 。
早年参加乡试,屡试不第;中年做过浙闵总督胡宗宪的幕客,曾为对抗倭寇的军事出谋划策 。
但由於徐渭嫉恶如仇,鄙视权贵,导致他一生穷困潦倒,甚至一度发狂,到了晚年只能靠变卖书画度日 。
他在书法、绘画、诗文、戏曲等多方面都有很高的造旨 。
他的画自成一家,尤其擅长花鸟,据史料载,近代花鸟画中流行的润笔写意的泼墨画法,就是从他开始发展起来的 。
他的诗文不落窠臼,所作戏曲论著、杂剧,亦有不少超越前人见解和打破陈规之处 。
二 背景资料 相传中国最早的风筝是由二千多年前春秋战国时代的哲学家墨翟制造的 。
他在鲁山(今山东省潍县境内)因为看到老鹰在空中盘旋,因而有了制造风筝的念头,但他制造风筝的过程并不顺利 。
他研究试制了三年,终於用木头制成了一只木鸟,但只飞了一天就坏了 。
后来墨翟把制风筝的事业传给了他的学生公输班(也称鲁班),鲁班根据墨翟的理想和设计,用竹子做风筝 。
鲁班把竹子劈开削光滑,用火烤弯曲,做成了喜鹊的样子,称为「木鹊」,在空中飞翔达三天之久 。
风筝后来应用於军事上,用来探测敌方的阵地 。
唐代以后它的用途开始向娱乐方面转化 。
到了明清,民间逐渐形成风俗,清明节这天人们把风筝放得高而远,然后将风筝线割断,让风筝随风飘去,意思是把一年来积下的「郁闷之气」彻底放出去,祈求在一年中消除疾病 。
徐渭晚年穷困潦倒,主要以卖画为生 。
「风鸢」是他晚年常作的绘画题材之一,他曾画了大量的《风鸢图》,并有题诗 。
这类《风鸢图诗》现存三十多首,这里所选的是其中较有代表性的一首 。
他通过对小孩子放风筝的描述,把未来的希望和寄托倾注到儿童身上,也寄寓自身的感慨 。
三 注释 1. 风鸢:或称「纸鸢」 。
鸢:○粤[渊],[jyn1];○汉[yuān];老鹰 。
纸鸢上常画老鹰,故名 。
严格来说,风筝和纸鸢还是有分别的 。
所谓「风筝」,是指它在空中能发生像筝弦的声音;至於「纸鸢」,则为哑鸟,只飞不鸣 。
风筝是在纸鸢背上系上一条弓弦,或在纸鸢头部按一个风笛,当纸升空以后,强风通过笛,或者引起弓弦的颤动,就会奏出呜呜的声音 。
普通纸鸢是不会发出声音的 。
不过,现在人们已不再将二者区分了 。
2. 搓:○粤[磋],;○汉[cuō] 。
两个手掌反复摩擦,或把手掌放在别的东西上来回的揉 。
3. 絮:柳絮 。
柳树的种子,带有白色绒毛,称为「柳絮」,也称「柳绵」 。
4. 寻:古代的长度单位,以八尺为一寻,千寻是极言其长 。
5. 消得:消耗,耗费 。

【一首关于妈妈对孩子们的爱的古诗句】

6. 带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