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 ,在古典诗词里有什么特殊的文化含义或象征( 二 )


此为晚唐诗人郑谷之作,以品貌,时节,环境,意象入手,鹧鸪之寓意,所言殆尽 。
暮雨黄昏,鹧鸪声里,游子佳人离愁别绪,怎一愁字了得?一曰离别 。
佳人执郎之手,泪眼相看,泣声如咽:哥哥,哥哥,你别走(行不得也,哥哥) 。
借以常喻惜惜别情 。
唐朝张籍《湘江曲》:“湘水无潮秋水阔,湘中月落行人发 。
送人发,送人归,白萍茫茫鹧鸪飞” 。
借鹧鸪之意象抒怅惘之离愁 。
二曰悲情 。
因其声凄切,常寓艰难之处境,惆怅之心情 。
清代尤侗《闻鹧鸪》有曰:“鹧鸪声里夕阳西,陌上征人首尽低 。
遍地关山行不得,为谁辛苦尽情啼?”鹧鸪声里,陌上行人前路无测,凄苦之绝境可见一斑 。
古诗词中出现的"鹧鸪"这一意象也经常透出悲凉之意,比如李白的 《越中览古》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
”三曰爱情 。
因喜雌雄对鸣,一唱一和,借此常喻夫唱妇随,男欢女爱 。
意象如同“燕子”“鸳鸯” 。
唐代刘禹锡有《踏歌词》:“春江月出大堤平,堤上女郎连袂行 。
唱尽新词欢不见,红霞映树鹧鸪鸣 。
”借鹧鸪之和鸣,衬“欢不见”之落寞 。
诸如温庭筠、李洵之《菩萨蛮》词中鹧鸪皆有此意象,“双双金鹧鸪”、“双双飞鹧鸪”等,不足而论 。
四曰相思 。
情爱所致,离别之苦,悲情油然而生,为以上集大成者 。
李益《鹧鸪词》:“湘江斑竹枝,锦翅鹧鸪飞 。
处处湘云和,郎从何处归?”闺中女子,思念远方情郎之愁绪.相思之苦,含蓄而致韵 。
一、以鸿雁来指代书信,或托鸿雁传书,抒思乡怀亲之情 。
二、以鸿雁为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之情 。
鸿雁是候鸟,春秋迁徙 。
秋天,大雁乘着长风,奋力飞往南方越冬 。
这种景象每每牵动游子的思乡之情,在古诗词中,文人常常借雁抒情,寄寓自己浓浓的乡愁 。
如刘禹锡《秋风引》:“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
”前两句,以“何处秋风至?”就题发问,引出耳听萧萧风声、目见随风而来的雁群,表达作者因遭长时期的贬谪而产生强烈的羁旅之情和思归之心 。
后两句“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把秋空中的“雁群”移向庭院中的“庭树”,由远而近,步步移情换景 。
三、以鸿雁喻人生际遇、人生精神境界 。
1、在古诗词中,文人常常以“孤鸿”、“哀鸿”的悲鸣来喻人生遭遇的凄凉悲惨 。
如《诗经·小雅·鸿雁》中有:“鸿雁于飞,哀鸣嗷嗷 。
维此哲人,谓我劬劳 。
维彼愚人,谓我宣骄 。
”该诗写使臣行于四方,见流民如鸿雁飞集于野,流民喜使者到来,皆合词倾诉,如鸿雁哀呜之声不绝 。
后人常常以“哀鸿”喻在天灾人祸中到处都是流离失所、呻吟呼号的饥民,以“鸿雁在野”、“哀鸿遍野”喻指百姓流离失所 。
2、鸿雁是候鸟,春秋迁徙 。
在古诗词中,诗人常常取鸿雁春秋迁徙,一生漂泊无定,没有依靠,喻人生遭遇的凄凉悲苦 。
如苏轼《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
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
”这首词是苏轼被贬黄州时期写的,苏轼用比兴的手法,以缥缈的“孤鸿”喻“幽人”,孤鸿惊恐不安,心怀幽恨,拣尽寒枝,都不肯栖息,只得归宿于荒冷的沙洲,这正是苏轼贬居黄州时心情与处境的写照 。
3、鸿雁是候鸟,春秋迁徙 。
秋天,大雁乘着长风,飞往南方越冬 。
在古诗词中,诗人常常取鸿雁翱翔于天际,自由自在,喻一种超然于物外,自由自在的人生精神境界 。
“目送归鸿,手挥五弦 。
俯仰自得,游心太玄”(《赠秀才入军》)是嵇康的名句,诗人的视线追随着天空中自由飞翔的鸿雁,随归鸿远去的,不仅仅是目光,也是他那渴望精神自由的心灵 。
他已化身飞鸟,神游寥阔长空,达到一种超然玄远的境界——道家向往的逍遥游的境界 。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56b7b40100g99b.html这里有鸿雁的例子
古诗“鹧鸪”的赏析?鹧鸪朝代:唐代作者:郑谷原文: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 。
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 。
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 。
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 。
赏析:鹧鸪,产于我国南部,形似雌雉,体大如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