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 ,在古典诗词里有什么特殊的文化含义或象征( 四 )


在古诗词中,莺与燕更多象征着爱情,或者说对爱情的向往: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
正是因为双飞的燕,更让独立的人显得那样落寞,那样孤独 。
莺归燕去长悄然,春往秋来不记年,唯向深宫望明月,东西四五百回圆 。
以莺与燕的幸福美满反衬了上阳宫女独处寒宫的辛酸与悲凉 。
杜鹃因为蜀国王杜预的那个凄美的传说,再加上它的鸣叫声被理解为:不如归去 。
常常被流落在外的诗人用来表达对故国的思念 。
杜鹃声里斜阳暮 。
化作啼鹃带血归,这些诗句无不传达出强烈的故国之思 。
我想四九年到台湾的那些人思念大陆时,如果用诗的形式来表达自已的感情时,一定会想到杜鹃的 。
鹧鸪的歌声被诗人理解为:归不得也哥哥 。
听起来就很有趣 。
正因如此,鹧鸪被诗人们作为有家不能回的象征 。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
江晚正愁预,山深闻鹧鸪,这是典型的南宋诗人的口吻,大好河山,已为他人所占,想回也回不去了,听到鹧鸪在说:归不得也哥哥,道尽了诗人心中的无奈和悲哀 。
我们的文化缺乏阳刚之气,孟子的善养浩然之气到了后来只有在被砍脑袋时用作喊口号了 。
诗人们是很少感悟它了,正因如此,博击长空的鹰很少出现在我们的古诗词中,偶尔出现以下也多含贬义,左牵黄,右擎苍 。
苍鹰好不容易在诗人们的手下露一次脸,也是和黄狗相对,后人将鹰犬喻为小人或奴才也就不足为奇了 。
一般认为,诗不可译 。
诗之所以不可译,就是因为诗里有太多的一个民族特有的象征符号,如果对这个民族的文化不是有很深的理解,就很难理解诗中那些象征符号所蕴含的意义 。
如果让西方人去理解深山闻鹧鸪那首诗,大概会认为诗人既然回不了家,只好跑到深山听鸟叫去了吧 。
燕和雁在古诗中的文化内涵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
如隋人薛道衡《人日思归》:“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
”早在花开之前,就起了归家的念头;但等到雁已北归,人还没有归家 。
诗人在北朝做官时,出使南朝陈,写下这思归的诗句,含蓄而又婉转 。
以雁写思的还有“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欧阳修《戏答元稹》)、“残星数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唐人赵嘏《长安秋望》)等 。
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 。
鸿雁传书的典故大家比较熟悉,鸿雁作为传送书信的使者在诗歌中的运用也就普遍了 。
如“鸿雁几时到,江糊秋水多”(杜甫《天末怀李白》)等 。
燕子属候鸟,随季节变化而迁徙,喜欢成双成对,出入在人家屋内或屋檐下 。
在古诗词中常常出现,特别被古人青睐,意象颇为丰盛:或惜春悲秋,或渲染离愁,或寄托相思,或感伤时事 。
如《诗经·邶风·燕燕》:燕燕于飞,差池其羽 。
之子于归,远送于野 。
瞻望弗及,泣涕如雨 。
燕燕于飞,颉之颃之 。
之子于归,远于将之 。
瞻望弗及,仁立以泣 。
燕燕于飞,下上其音 。
之子于归,远送于南 。
瞻望弗及,实劳我心 。
仲氏任只,其心塞渊 。
终温且惠,淑慎其身 。
先君之思,以勖寡人 。
此诗为中国最早的送别诗之作,对后代的送别诗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
在这首诗中,燕子意象传达的是一种依依惜别的离愁之感 。
在诗的前三章都是以飞翔的燕子起兴,“燕燕于飞”为全诗烘托出离别时恋恋不舍的气氛,以乐景写哀情,以燕燕双飞的自由欢畅,来反衬别离的愁苦哀伤 。
这让我们不得不感慨连燕子都是这么富有深厚的情感,更何况人呢 。
随着诗歌的发展,它的意蕴在诗词中都有更丰富的体现 。

【鹧鸪 ,在古典诗词里有什么特殊的文化含义或象征】

诗如《古诗十九首·东城高且长》中的“思为双飞燕,衔泥巢君屋”,借飞燕双双衔泥巢屋的美妙诗句,传达与诗人永结伉俪之谐的深情,朱筠在《古诗十九首说》中说真是“结得又超脱、又缥缈,把一万世才子佳人勾当,俱被他说尽”如果有帮到您 请给予好评 谢谢拉#^_^#祝您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