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之家》观后感摘抄( 五 )


建筑从来都不只是一座房子,那些炫目的、酷的、科幻般的存在,并不是“未来居所”,我们期待的其实是“未来之家” 。“家”是什么,是承载了居住者的感情、社交、人生观念,以及与自己和他人相处的方式 。所以伟大的设计师才说,以人为本,才是最有意义的 。
我们享受最科技化的家居生活,但也渴望它应有的人文承载,哪怕是一种被改造的、被模拟的、仿自然的 。在阿法狗击败柯洁的今天,我们早就知道科技的伟大力量,但以人文本的理念,就像是纽约的地下公园,花草不在生植于地面,但仍然需要阳光的照耀 。
在智能化的家居里,我们看到了“未来”的一种模样,更重要的,我们也看到了人类的模样 。我们如何看待未来,也是我们如何看待自己 。而这,就是《未来之家》的理念 。
《未来之家》观后感(八):无论过去、现在、未来,你都需要一个家
文/公元1874
「家」这个概念,中国人应该是看得最重的 。我们的知识分子会说“家国天下”,家放在国的前面,能把国比喻成自己的家;又会说“成家立业”,要先有家,才会有事业 。总而言之,家对于一个中国人来说,太重要了,是任何事情都无可 。取代的必需品 。
不同的年代,对于「家」有不同的定义 。在过去,家通常意味着一个家庭,一家六口,齐齐整整,上有老下有小,前有厅堂后有花园……那是古代的中国人对于家的终极追求 。
如今,越来越多的中国人选择各种自我的生活方式 。比如我,年过30了也并不想结婚,更不想要小孩,在北京、武汉和上海都生活过好几年,换了很多住的地方 。但屡次迁徙并不代表我对家不看重,一套完整的家庭音响,70寸的电视,电子门锁,智能家居,甚至电饭煲都要连上网……对于我而言,这个「家」一定要现代化,享受科技的最新成果 。
在《未来之家》这套纪录片里,来自北京的摄影师竹子和来自美国的Mike给我们展示了全球各地在21世纪的「家」是什么样子 。虽然题目是未来之家,好像给人有许多高科技的印象,但其实这套纪录片的骨子里是复古的——比如在日本的一集里,「家」这个概念变成了琉璃做的骨灰屋,死亡是生命永恒的归宿,家的这个概念被引入得更加深刻和更加传统 。
当然,大部分时候,这套纪录片并不想给我们上课,去探讨生死那么沉重的话题,比如第一集在纽约,「家」里可以有泳池,可以有有机蔬菜栽培屋,其中提到纽约有很多天台和屋顶,这些空间长时间大面积的被废弃搁置,但每天又能被阳光普照,不拿来做点什么,实在是浪费 。
想起我爱看的一套美剧《老爸老妈浪漫史》,里面的主角在天台开派对,认识的心爱的女人,而去天台的路则要从自家客厅的窗户外面爬上去 。这其实就是家这个概念的一种延伸,对于住在纽约的人来说,天台成为了一种社交场合;而纪录片里的这些纽约客们,则把天台变成了让家更温馨的生活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