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学习有关的古诗词( 三 )


现代诗从字面也可以理解为是现代的诗 。
这个从时间上就有区别,即使现在的诗人模仿古人诗词的写法,那也算不上是古诗词 。
而且古诗词是经历过漫长岁月的古人智慧的结晶,有些古诗词还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情况,是历史的沉淀,且富有深意 。
现在的诗人即使写出和古诗词风格一样的诗词,那也是不能算是古诗词的,毕竟这种诗词没有经过历史的沉淀,还是一首崭新的诗词,这又怎么能说是古呢?所以我个人认为古诗词和现代诗是有区别的,且古诗词不包括现代诗 。
学习古诗词,对孩子有什么重要的意义? 简说意义,"读史书使人明智,读诗书使人灵秀 。
"学习古诗词不仅能使人灵秀,更重要的是使人脱离庸俗和低级趣味,更加文明和高雅 。
学习古诗词能造就和改变一个人的性格,能陶冶一个人的情操,能使人的志向、情操得到陶冶和升华 。
一首好诗就是一位良师益友 。
学习古诗词犹如在花的世界中徜徉,染其色、闻其香、尝其味,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净化自己的灵魂、开阔自己的视野,求得身体和精神上的健康 。
其实诗的好处,是终生受用的 。
中国这么千百年来,能够流传到现在的诗词,像李白、杜甫的,一定是在万千人中最好的 。
那些不够好的早就淘汰了 。
所以读的古诗词,是经过了千百年的筛选、淘汰……“使穷贱易安,幽居靡闷,莫尚于诗矣 。
”即是在贫困卑贱的地位之中,还能够安分不乱动,不想为非作歹,不想贪赃枉法 。
内心有一种平静,不追求物欲,不为了追求而心惊胆战 。
“幽居靡闷”是说,当一个人幽静地独处,就是没有朋友,也没有烦闷,有诗作为伴侣 。
古人说“尚有古人”,就是说当读古人的诗的时候,古人都变成了朋友,苏东坡、辛弃疾、陶渊明、杜甫……都在眼前,就不会烦闷 。
生活出现不幸,把它用诗来表现的时候,那诗是一种艺术,当把悲哀变成一首诗的时候,悲哀就成了一个美感的客体,悲哀忧愁可以借着作诗消解了 。
所以读诗词有莫大的好处 。
诗言志、歌咏言,正是因为在诗词中的学习、漫游与体验中,于诗词中有了自己的感受 。
感受到了唐·王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
”之精神,感受到唐·王昌龄:“一片冰心在玉壶”的真情,也领悟了宋·李清照的:“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的孤寂,体会到了清·林则徐:“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
”的境界 。
诗词的诗力、诗理、诗情、诗趣改变性格,使人能够在浮躁中恪守住一份心灵的宁静,重新认识生活,感悟人生 。
从诗词中,学会了一份冷静,一份忍让,一份宽容,一份坚强 。
勤读这篇古诗词的意思原文是《董遇谈“三余”勤读》原文: 有人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 。
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
”从学者云:“苦渴无日 。
”遇言:“当以三余 。
”或问“三余”之意 。
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
” --选自《三国志?董遇传》 译文: 有个想向董遇求教的人,董遇不肯教,却说:“必须在这之前先读百遍 。
”意思是:“读书一百遍,它的意思自然显现出来了 。
”求教的人说:“苦于没时间 。
”董遇说:“应当用‘三余’ 。
”有人问“三余”的意思,董遇说:“冬天是一年的农余时间(可以读书),夜晚是白天的多余时间(可以读书),下雨的日子一年四季都有余 。

季老先生对古诗文积累持什么态度? 著名学者、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顾问季羡林先生认为:“中国从本质上来说是一个文化大国 。
最有可能对人类文明做出贡献的是中国文化 。
21世纪将是中国文化的世纪,要无愧于这样的光荣使命,不光是我们这一代人要努力,也要让孩子们从小吸取传统文化的滋养,继承我们民族的优秀品格 。
季羡林教授提倡小学生要多背古诗文,在小学阶段至少要背200首古诗,50篇古文 。
季老先生还教育21世纪的青年要能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 。
三贯通,这才算是一个能“读书破万卷”的人 。
我们不光要学好母语,并要学好外语,不能偏向于一门学科 。

【与学习有关的古诗词】

而且古诗文、文言文也同样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