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路上读后感1000字( 三 )


【在路上读后感1000字】无疑《在路上》的写作风格让很多读者感到茫然、不适,随心所欲没有章法的流水账式的叙事,言语粗鄙狂乱的人物关系,偶尔又夹杂着一两句反问人生意义何在的问题,都让人看了头大 。但是写作的风格必然只能是千篇一律的模板式风格吗?或是说自由叙事没有实际意义,不值得有读者阅读?
我不能给这个答案下一个定论,只能在心里支持着我自己的结论,或许我也是一个与模板格格不入的人,勉强打磨自己的棱角让我筋疲力竭,却不知道融入会不会让我得到内心的真正安宁 。
这个世界思考的人太多,统一的意见又太少,我们只能在路上追寻志同道合的队友,短暂的相遇却又匆匆的分离,或者是殊途最后却又同归,谁知道呢?在路上永远都让人向往,星辰大海永远都在远方 。
写下《在路上》的凯鲁亚克,似乎也并没有在路上找到自己的答案,但却用自己自由的文字,为我们写下了一个寻找自由的美梦,即使它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美梦 。我们在《在路上》里寻找,寻找我们对自由、对生活的理解,寻找我们自己独一无二的人生出路 。
我们是幸运的,踩在了无数巨人的肩膀上,同时也是不幸的,无数的巨人的思想让我们眼花缭乱,思无定论 。或许我们也该来一场“在路上”,边走边厘清我们杂乱无章的思想 。
《在路上》读后感(四):我要再和生活死磕几年 。要么我就毁灭,要么我就注定铸就辉煌 。
今天,我们要来谈谈凯鲁亚克的自传体小说《在路上》 。
这本小说,在美国那个沸腾的年代,与当时的主流相背而驰,无疑受到了巨大的谴责和批评 。
然而在今天,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上再看这本书,它的赞誉远大于当时的批评谴责,又被誉为是无可取代的里程碑 。
中信出版社出版《在路上》《On the Road》的作者是杰克·凯鲁亚克(Jack Kerouac,1922~1969),记得我第一次知道这个名字的时候,是在2017年 。
凯鲁亚克那时候我刚毕业开始找工作,不愿意听家里的安排,独自一人到陌生的城市去漂流,当时我觉得这非常有魄力,毕竟没有女孩子能像我一样,有勇气打破家族陈规,走出独立的道路 。
但这条路其实不好走,好在陌生的城市里有我的朋友,我就借宿在她的小出租屋,没出去面试的时候,就看她书架上那几本书 。
在路上内页其中有一本就是《在路上》,但那时我并没有去读这本书,我仅仅看了封面和作者名字,就觉得对这书不是特别感兴趣,而且还是外国文学,我就选择了另外一本 。现在看来,那时候我错手的选择,让我错过了多么经典的小说啊 。
后来第二次看到凯鲁亚克这个名字的时候,是我在听痛仰乐队的时候,被开头几句歌词吸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