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学生记忆古诗的能力

古人云:“熟读唐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 。积累古诗文中的好词名篇是增加文学修养的方式之一,而近年来,古诗文背诵在新教材中已成为语文阅读中必不可少的一环,而背诵对语文积累的积极意义已成共识 。本文根据记忆持久性的科学理论,结合语文教学实际中的背诵默写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增进学生记忆品质,提高记忆效率的学习方法 。指导学生克服在基础知识积累方面的困难,并增强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
近年来,语文新大纲提高了对古诗文背诵的要求,将原来“读读背背,不作具体要求”变为“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所以,古诗文背诵在新教材中已成为语文阅读中必不可少的一环,而背诵对语文积累的积极意义已成共识 。但是,让学生不讲究方法地强行背诵,不仅记忆的效果很差,也会让学生感觉到枯燥乏味,从而对古文背诵产生抵触情绪,对我们的语文教学产生负面的效应 。所以我认为,语文课的背诵教学应该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出发,根据中学生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体现个性,侧重提高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 。对此方面,我结合了一些科学记忆理论,在教学中进行了一定的尝试,得出了以下的一些经验 。
要想达到较好的记忆效果,必须要以科学的记忆方法作为标准 。衡量记忆的标准主要有三条:一是记忆的敏捷性,二是记忆的持久性,三是记忆的准确性 。记忆力主要与人脑机能有关,但方法得当,事半功倍 。现在社会上常有一些机构办学鼓吹能提高学生的记忆力,但多数是在记忆的敏捷性上下功夫,结果是记得快忘得也快 。记忆的大敌是遗忘 。由此我们应了解,提高记忆力的实质应该在于尽量避免和克服遗忘 。想要做到这一点,除了必要的进行有意识的锻炼,掌握记忆规律和方法之外,还必须侧重于从记忆的持久性上挖掘潜力 。这才是进行记忆学习的最终目标 。所以,在古诗文积累学习中,一定要侧重记忆的持久性培养 。
记忆的最基本方法就是理解 。常言道:“若要记得,先要懂得 。”如果你对要背诵的文章的意义理解得比较深刻,那么,对这篇文章的基本内容一定记得快,在这个基础上去背诵全文,就会背得快,而且不容易忘记 。反之,如果“不求甚解”,或是“一知半解”,即使花费九牛二虎之力,勉强一时把它背下来了,也记不牢,应用不了 。所以,理解的背诵,才能背得快,记得牢,用得活 。根据这个道理,教师可以在教学中使用一些帮助学生理解记忆的方法 。比如说在授课中使用化整为零法和提纲法 。
化整为零法:先把要背诵的文段按内容或形式特点分成若干小段,然后逐次诵记 。如要背诵《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章,以第四段为例,如把这四段三句话按内容分为三层,再抓住每一层里面排句、对句的不同特点,这样,诵记起来就容易得多 。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采用分合法背诵 。分背,就是按一篇文章的段落,一段一段分别背诵;合背,就是在分段背熟的基础上,连贯起来背诵 。分背和合背,一般采用“连环背诵法”,就是分别背熟一篇文章的第一、二、三段以后,就把三段连起来背一次,然后单独背熟第四段以后,又把第二、三、四段连起来背一次,依次类推,全篇文章背完以后,从头到尾连贯起来背诵 。
提纲法:这是在化整为零法的基础上延伸而成,对于背诵一些写景抒情的文章效果较好,例如在背《醉翁亭记》一文时,我在讲解课文时让学生把每一节列出提纲 。以第二段讲“山中朝暮四时之景”为例,可列出“日出”、“云归”、“春芳”、“夏阴”、“秋洁”、“冬水”等小标题,背诵时自我提示,可增进记忆 。在提纲法的基础上,还可以让学生抓住诗文中的修辞手法进行背诵,古诗文中常出现对偶,反复等修辞手法,如上例所提到的《醉翁亭记》,就有许多对偶句,往往能成为背诵的切入点 。
在教授一些古诗词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在诵读中体会美感,这样不仅有助于记忆的强化,更有助于学生赏析能力的提高 。
比如教一些写景的诗词时,我要求学生诵读过后先描述一下自己从诗词中看到的景物 。一方面,学生可以有效的加深对诗句中所描绘景物的印象,另一方面学生沉浸其中,体会到诗的情感,更容易加深对诗句的理解,从而领略题旨,提高审美能力 。对于鉴赏能力稍弱的初中学生,教师可采用多媒体设备辅助:把课文中优美的画面、诗一般的意境呈现在学生面前,通过听觉效果和视觉效果的加强,让学生陶醉其中,在这样的情境中去诵读课文,不仅能提高记忆效率,更重要的是可以激发情感,提高学生感受美、表现美的能力,陶冶美的情操,把背诵教学变成语文美育的一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