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绝句二首其一赏析( 六 )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
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
赏析:这首诗是讽世伤时之作,也是杜诗中的名篇,为历代所推崇 。
诗旨在讽刺唐玄宗穷兵黩武给人民带来莫大的灾难,充满非战色彩 。
诗的开头七句为第一段,写军人家属送别儿子、丈夫出征的悲惨情景,描绘了一幅震人心弦的送别图 。
“道旁”十四句为第二段,通过设问,役人直诉从军后妇女代耕,农村萧条零落的境况 。
“长者” 十四句为第三段,写征夫久不得息,连年征兵,百姓唯恐生男和青海战场尸骨遍野,令人不寒而栗的情况 。
全诗把唐王朝穷兵黩武的罪恶,揭露得尽致淋漓 。
诗寓情于叙事之中,在叙述中张翕变化有序,前后呼应,严谨缜密 。
诗的字数杂言互见,韵脚平仄互换,声调抑扬顿挫,情意低昂起伏 。
既井井有条,又曲折多变,真可谓 “新乐府”诗的典范,前呼后应也是这首诗的写作特色之一 。
歌行,古代诗歌的一体 。
汉魏以下的乐府诗,题名为“歌”和“行”的颇多,二 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的区别 。
后遂有“歌行”一体 。
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
“行”是乐曲 的意思 。
[编辑本段]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反对唐玄宗穷兵黩武的政治讽刺诗,可能作于天宝十载(751) 。
天宝以后,唐王朝对我国边疆少数民族的征战越来越频繁,战争的性质,已由天宝以前的制止侵扰,安定边疆,转化为残酷征伐 。
连年征战,给边疆民族和中原人民都带来深重的灾难 。
《资治通鉴》卷216载:"天宝十载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讨南诏蛮,大败于沪南 。
时仲通将兵八万,……军大败,士卒死者六万人,仲通仅以身免 。
杨国忠掩其败状,仍叙其战功 。
……制大募两京及河南北兵以击南诏 。
人闻云南多瘴疬,未战,士卒死者十八九,莫肯应募 。
杨国忠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 。
……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振野?" 这首诗大概就是为此事而作的(沈德潜认为此诗乃"为明皇用兵吐蕃而作"(《唐诗别裁》),不确) 。
全诗分为两大段:首段叙事,写送别的惨状 。
"问行人"以下为第二段,由征夫诉苦,是记言 。
诗人深刻地揭露了李唐王朝穷兵黩武给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表达了对人民不幸的真挚而深厚的同情 。
这是杜甫第一首为人民的苦难而写作的诗歌 。
这是一首七言歌行,诗中多处使用了民歌的"顶真"手法,诵读起来,累累如贯珠,音调和谐动听 。
另外,还运用了对话方式和一些口语,使读者有身临现场的真切感 。
《唐宋诗醇》云:"此体创自老杜,讽刺时事而托为征夫问答之词 。
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为戒,《小雅》遗音也 。
篇首写得行色匆匆,笔势汹涌,如风潮骤至,不可逼视 。
以下出点行之频,出开边之非,然后正说时事,末以惨语结之 。
词意沉郁,音节悲壮,此天地商声,不可强为也 。

求绝句赏析及翻译 诗词及赏析一 绝句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
注释:江山沐浴着春光多么秀丽,阵阵春风送来花草的芳香 。
飞翔的燕子衔着湿泥忙筑巢,美丽的鸳鸯睡在沙上晒太阳 。
迟日:指春天 。
泥融:春日来临,冻泥融化,又湿又软 。
鸳鸯:一种漂亮的水鸟,雄鸟与雌鸟时常双双出没 。
【赏析】这首诗描写了春天美好动人的景色 。
第一,二句大处着眼,视野开阔,描写了自然界的大环境 。
诗的开头突出“迟日”,统领全篇 。
正因为春天来到,才会出现“花草香”“泥融”“沙暖”等现象 。
后两句生动地描写了两种可爱的动物,写燕子的动态,显出春意繁闹;鸳鸯的静态显得悠闲自在 。
动静搭配,相映成趣 。
这首诗意境优美,格调清新,自然流畅 。
【中心思想】这首诗抓住阳光、江山、春风、花草及其香味、燕子和鸳鸯、泥融与沙暖等特有的春天景物,给读者描绘了一幅明丽纷繁的春景图,表达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后暂居草堂的安适心情,也表达了诗人对初春时节自然界一派生机、欣欣向荣的欢悦情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