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老友的诗句( 三 )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
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
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 。
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 。
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 。
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
2、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
这句诗的意思是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摆在首位,为祖国的前途、命运担忧分愁,为天底下的人民幸福出力,表现出作者远大的政治抱负和伟大的胸襟胆魄 。
这句诗出自宋范仲淹《岳阳楼记》,原文为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
是进亦忧,退亦忧 。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这篇记的译文为唉!我曾经探求过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这是为什么呢?他们不因为外物的好坏和个人的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作官的人为百姓担忧;不在朝廷作官的人为君王担忧 。
这样在朝为官也担忧,在野为民也担忧 。
既然这样,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那一定要说“在天下人忧虑之前先忧虑,在天下人快乐之后再快乐”吧?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岳阳楼记》全篇仅368字,却内容充实,情感丰富,将叙事、写景、议论、抒情自然结合起来,既有对事情本末的交代,又有对湖光水色的描写;既有精警深刻的议论,又有惆怅悲沉的抒情 。
记楼,记事,更寄托自己的心志 。
作者又善于以简驭繁,巧妙地转换内容和写法 。
如以“前人之述备矣”一语带过无数叙述,以“然则”一语引出“览物之情”,以“或异二者之为”展开议论话题,等等,千回百转,层层推进,叙事言情都入化境 。
而范仲淹借作记之机,含蓄委婉地规劝滕子京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试图以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
苏轼对常州的诗词 苏东坡,北宋杰出的文学大家,一代文坛盟主 。
他于文学、艺术、医学、经学,以及诗、词、散文、书法、绘画创作方面都有杰出的成就 。
就是这样一位文化巨人,他的一生与我们江苏常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
特别是他本是四川眉山人,他却选择了常州作为他的终老之地 。
常州成了苏东坡的第二故乡 。
有人认为苏东坡获赦北归以后,选择常州宜兴(宜兴旧属常州)作为他的卜居地,纯属一种偶然性的无奈之举 。
其实,纵观苏东坡的一生,从他的诗、词、文、札记、奏章等来看,此举决非偶然 。
它是苏东坡衡量再三后的选择 。
为什么苏东坡与常州宜兴会有这么深厚的感情呢?他为什么会选择常州宜兴作为他的卜居之地呢? 一、 鸡黍之约 苏东坡与常州宜兴的缘分最早可以追溯到宋仁宗嘉佑二年 (1057年) 。
那年苏东坡进京赶考,进士及第 。
在一次同年们聚会上,与他同桌的是常州府宜兴县的蒋颍叔(之奇)、单锡以及武进县的胡宗夫等 。
苏东坡从蒋之奇、单锡、胡宗夫的介绍中,了解到了江南的秀丽风光 。
他被江南的秀情风景迷住了 。
在酣酒中定下了卜居常州宜兴的“鸡黍之约” 。
然而,由于年少气盛,苏东坡自认为自己还没有施展抱负,故当时只是一时的兴致所至,并没有非常认真,这可以从苏东坡与蒋之奇的唱和之诗中看出: 月明惊鹊未安枝,一棹飘然影自随 。
江上秋风无限好,枕中春梦不多时 。
琼林花草闻前语,?画溪山指后期 。
岂敢便为鸡黍约,玉堂金殿要论思 。
后来,苏东坡又先后结识了常州的钱公辅、钱济明(世雄)父子、胡仁修、报恩寺长老和宜兴的滕元发(达道)、邵民瞻、蒋公裕等老友 。
这些同窗好友都与他成了莫逆之交 。
在他以后的宦海生涯中,尤其是在他遭到贬斥的流放生活中,这些好友给予了他无私的关心 。
友情、亲情的温暖与关怀,是苏东坡钟情于常州宜兴的源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