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背影》原文及赏析范文有没有?( 八 )


父亲的背影,儿子是太熟悉了 。但这次要描写的,却不是那常见的背影,而是在特定场合下,使他极为感动、终生难忘的那个背影!作者不施浓墨,不用重彩,而是白描 。作者记写了当时父亲的穿着打扮体态动作,特别着重描绘了过铁道的情景 。怎样走去,怎样探身下去,怎样爬上月台,攀上爬下,移脚倾身,都细细地如实写下,我们读后有身临其境之感,仿佛我们当时也在场,也看到了一位仁慈的父亲对儿子的关怀和体贴的情景 。作者没有什么形容的笔墨,也不去渲染它,用极朴实的文字,却生动地勾画了父亲的形象 。
那父亲送行的一幕,是发生在八年前 。作者用白描的文字,极为传神地把当时的动人情景再现出来,我们不能不佩服朱自清的描写技巧 。这种笔墨,乍看似“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起笔似觉平淡,实际上却在平淡中显露新奇:
为什么“我”最不能忘记的不是父亲的音容笑貌,而竟是他的“背影”呢?这就造成了悬念,使读者急于要追读下去,从而很自然地引出下文的追叙 。“不相见”三个字也颇具深意,读到后面就会明白 。第一次流泪,是悲哀 。因为作者怀着沉重的心情,从北京赶到徐州跟父亲一起奔丧,见到那“满院狼藉的东西”,触目伤怀,才不禁潸然泪下 。
一般而论,人若处在贫困潦倒和无可奈何之中,往往寄幻想于外力的恩赐,希望化险为夷,又重新踏上坦途 。父亲被生活所逼迫,故怀着“天无绝人之路”的侥幸心理,要到南京去找差事 。实际上,由于帝国主义的疯狂掠夺,封建主义的残酷压迫,又加上军阀的连年混战,使得广大人民在死亡线上挣扎 。在饿殍盈野、难民云集的时势下要想找个差事,比登天还难!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先交代了这次分别时的家庭境况:祖母去世,父亲失业,变卖典质还旧债,又借新债办丧事,在这祸不单行的日子里,父亲出外谋事,儿子离家读书,真是一次悲伤的离别 。这些交代讲明了这次父子分别的背景,为写“背影”,渲染了悲凉哀愁的气氛 。对深化主题起到了成功的铺垫作用 。在文中这样的铺垫还很多 。如描绘父亲为儿子买橘子的背影之前,先写父亲亲自送儿子到车站,照看行李、拣定座位、嘱托茶房,写这些细心照料为下文具体描绘“背影”作了铺垫 。
南京“勾留”不是本文所要叙写的主要内容,况且作者本也无心“游逛”,因此只一笔带过 。到了浦口车站,父亲忙着为“我”照看行李,又为“我”雇请脚夫,还亲自送“我”上车,并拣定一张座位 。已经照顾得如此细微周详,父亲还有点牵肠挂肚,于是又不厌其烦地向“我”嘱咐一大堆像叮嘱从来未出过远门的稚童那样的话语,以致“我心里暗笑他的迂”,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啊!作者如此细针密线地描绘父亲的行动、语言、性格,突出了父亲对“我”的体贴和关怀,把一个慈父的形象真真切切地树立起来了。对父亲爱子的至情,“我”当时竟未能领悟到,以为都是平凡琐事,“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心里暗笑他的迂” 。现在省悟到父亲待自己的许多好处,这才自责“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 。自责,说明真正理解了父亲的爱 。表现一种恨自己未能体会父亲的深情的内疚之 情 。父亲已经送我上车,什么都关照到了,我也劝父亲“你走吧”,父亲又有要事,但还要去买几个橘子,父亲就是这样疼爱儿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