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的偏旁部首是什么( 五 )


(2)纪念伍子胥说端午节起源传说相关人物:屈原与伍子胥图册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 。
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 。
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 。
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 。
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 。
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
(3)纪念孝女曹娥说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纪念东汉(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 。
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 。
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 。
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 。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 。
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
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孝女曹娥之日 。
(4)源于古越民族图腾祭说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证实: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有一种几何印纹陶为特征的文化遗存 。
该遗存的族属,据专家推断是一个崇拜龙的图腾的部族——史称百越族 。
出土陶器上的纹饰和历史传说示明,他们有断发纹身的习俗,生活于水乡,自比是龙的子孙 。
其生产工具,大量的还是石器,也有铲、凿等小件的青铜器 。
作为生活用品的坛坛罐罐中,烧煮食物的印纹陶鼎是他们所特有的,是他们族群的标志之一 。
直到秦汉时代尚有百越人,端午节就是他们创立用于祭祖的节日 。
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大部分(5)龙的节日说这种说法来自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 。
他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 。
其主要理由是:(一)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 。
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蛟龙所窃,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 。
(二)竞渡与古代吴越地方的关系尤深,况且吴越百姓还有断发纹身“以像龙子”的习俗 。
(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丝系臂”的民间风俗,这应当是“像龙子”的纹身习俗的遗迹 。
(6)恶日禁忌说汉代人认为,五月五日为恶月、恶日,且有“不举五月子”之俗,即五月五日所...
关于林黛玉的诗词 葬花词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 。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煞葬花人;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 。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有人说“没有林黛玉就没有《红楼梦》”,我认为“没有《葬花词》就没有林黛玉” 。
作者曹雪芹借《葬花词》塑造黛玉多愁多泪的艺术形象,表现其多情多感的性格特点 。
而黛玉借《葬花词》感叹自己悲戚无奈的生活和命运 。
黛玉本身就是一个悲剧,《红楼梦》开篇就提到她是为流泪而来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