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张良的诗词( 四 )


从童年时候起,陶弘景就有与众不同的品行和志向 。
他在六岁时就能理解自己读的书,并能撰写文章 。
七岁时读了《孝经》、《毛诗》(即《诗经》)、《论语》等几万字的书籍 。
后来,在他十岁的时候,有一位,同乡得到一本晋代人葛洪写的《神仙传》 。
他看到里面关于淮南八公等神仙的故事后,便感叹地说:“读了这本书,便使人产生壮志凌云的胸怀,有修仙学道的志气 。
”于是他不分昼夜地研究、探寻这本书中的事理,立下了修仙学道、长生久视的志向 。
他曾经对人说:“仰望青天白云和太阳,就不觉得象原来那样遥远不可及了 。
” 长大成人后,他身高七尺四寸,神情精明、仪容秀美,眼睛明亮、眉宇开阔,耳朵长而形体精致 。
他读了一万多卷书,善于弹琴和下棋,精于草书和隶书的书法 。
宋顺帝升明三年(公元479)三月,齐高帝作相国 。
他当时才二十多岁,便被荐举为“诸王侍读”,后来又授予他“奉朝请”的官职(可定期参加朝会) 。
他虽然身居权贵之门,却始终藏形匿迹,不与外界的人打交道,每天只是展卷阅读 。
朝廷中有关礼仪和典章制度方面的事情,大多由他决定 。
陶弘景本来是个不求荣华富贵的人,一直想辞官归隐 。
他曾经在给亲友的信中说:“畴昔之意,不愿处人间,年登四十,志毕山薮 。
今三十六矣,时不我借……”永明十年(公元492),他果然向皇帝上表请求辞官归隐 。
皇帝下诏准许了他的请求,并赐送他成束的绢帛作为礼物 。
到他离开的时候,朝中公卿士大夫之流都到征虏亭来为他饯行,张设了许多帷帐,为他举行盛大的告别宴会 。
去那里的车马太多,互相拥挤,堵塞了道路 。
人们说这是自宋、齐两朝以来,从未有过的事情 。
朝野上下的人都觉得他非常荣耀 。
他便隐居在句容县的句曲山上(今江苏西南部,地跨句容、金坛等县境) 。
他常说:“这座山下是第八洞宫,名叫金坛华阳之天,周围有一百五十里边界 。
汉代的时候有咸阳三茅君(茅盈和他的两个弟弟),他们得道后来掌管此山,所以又叫茅山 。
”于是他在山的中部建立了一处住宅,自号“华阳隐居” 。
开始的时候他跟东阳郡的孙游岳学习符录和图谶等经文和道术 。
后来他游遍了各个名山,寻求仙药 。
每当经过山涧溪谷等地方,他都要在那里或坐或卧,吟咏诗文,久久徘徊,激动的心情难以平静 。
他特别喜爱松间风涛之声 。
一听到松涛响,他便禁不住心中欣欣然而乐 。
有时他一个人独自去山泉、岩石的地方游览,远远看到他的人都以为是神仙 。
当时,南朝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同时也是中国音韵学鼻祖的沈约,正在东阳郡作郡守 。
由于尊崇他的志向和节操,沈约多次写信邀请他出来作官,但他始终没有接受 。
梁武帝(一说齐高帝)曾经下诏问陶弘景“山中何所有?”言下之意是说山中什么也没有,还不如出来作官,也就什么都有了 。
陶弘景写了“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山中有什么呢?山岭上有许多白云 。
可惜白云只能供我自己赏心悦目,却不好用手捧来寄送给你啊!”巧妙地表示了自己不愿出山作官,不屑与时人为伍的高雅志向 。
此诗顺口道来,语言平淡却内蕴深厚 。
从此,后世的诗词文章中便把白云和隐者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 。
白云行踪飘忽,来去无迹,自由自在,无所挂碍,正象飘逸不群的隐士一样 。
另一次梁武帝要他出来作官时,他干脆画了两头牛,一头无拘无束地散漫在水草之间,另一头戴着金笼头,被人用绳子牵着,还用棒子驱赶着 。
梁武帝看了也笑起来,知道他绝不会出来作官了,也就打消了迫他出仕的念头 。
永元初年(公元499-500),陶弘景修筑了一栋三层楼的房子 。
他自己住在上层,他的弟子们住在中层,来访的宾客住在下层 。
从此他便断绝了和世人的交往,只准许一个家僮在他身边侍候他 。
斋天监四年(公元505),他又搬到积金东涧居住 。
梁武帝萧衍原来就和他很有交情,登上皇位后,对他更是恩遇有加,不断地有书信往来,多至一个月中就有几封信,还经常派特使或仕宦前去探望他,经常给他送礼物去 。
国家每当遇到吉凶、征讨等大事,都要派人去他那里咨询,因此当时的人们把他叫做“山中宰相” 。
陶弘景之为人,谦虚谨慎,通达事理而不拘泥,无论在官在隐都自然地符合礼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