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出古典诗歌(诗 词 曲)的基础知识( 八 )
从创作动机上讲,题目就是引发作者情思的端点,展开诗歌内容的引子诗歌的题目往往点明了诗的内容,定下了感情基调 。
阅读时要注意将诗句的内容与诗歌题目结合起来理解 。
如北宋寇准的《春日登楼怀归》一诗,从题目就可以知道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在春天登楼远眺所见之景,抒的是怀念家乡之情 。
“高楼聊引望,杳杳一川平 。
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 。
荒村生断霭,古寺语流莺 。
旧业遥清渭,沉思忽自惊 。
”这首诗出现在2005年高考的诗歌鉴赏题中,要求结合全诗分析诗人从“聊”到“惊”的感情变化 。
如果我们注意了诗的题目,就能不难分析出这是眼前之景触动(惊)了诗人的思乡之情,答题就不会有偏差 。
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题目中就透露了两个方面的信息:一是从题材上可以判断,这是一首怀古诗;二是怀古的地点,在京口北固亭 。
顺着这个思路下去,结合诗歌的背景,我们就能迅速地读懂这首诗了 。
又如韦应物的《寒食寄京师诸弟》:“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 。
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 。
”题目中包含了时令、地点、人物等因素,结合诗句中的“冷”、“独”、“空”等字眼,我们就不难体会到作者在寒食节,思念京师诸弟时流露出的孤独、寂寞、凄凉之情 。
再如唐代诗人张旭的《山中留客》,诗题点明了这是一首挽留客人的诗,诗的内容,便是诗人留客的话:“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 。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
”诗中最后两句描写高山云深,景色奇妙,表达的是以美景留客之情 。
如果不注意诗歌题目,就可能误解成只是诗人自己对美景的留恋之情 。
还有一些诗歌,根据题目可以看出其体裁 。
如汉代以后的诗人用古乐府诗的题目写诗,有塞上曲、塞下曲、从军行、陇西行、长干行、子夜吴歌等,其体裁还是乐府体 。
唐诗人崔颢《长干行》:“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 。
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
”由题目可以断定这是乐府诗 。
二、抓住关键词(句)诗歌中那些透露作者思想感情的词句 。
例如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
”这首词作于贬谪黄州后第三年,写眼前景,寓心中事,由自然现象谈人生哲理,诗中的“一蓑烟雨任平生”和“也无风雨也无晴”两句显然是作者那种超然于物外的淡泊心境的真实反映 。
三、注意作者身世及所处的朝代 。
要真正读懂一首诗,必须知人论世 。
同样的景物,因诗人遭遇、心境的不同,会寓含截然不同的情感 。
霜叶红了,有人赞美“红于二月花”,有人却伤心地觉得“总是离人泪” 。
因此,读诗时,必须注意诗人的遭遇如何、境况如何,注意诗人所处朝代的国势如何,朝政如何 。
联系这些背景,才能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
这方面的信息有的诗歌考题会提供相关的注释,有的属于名家名篇的则不再加注,需要从平时积累的知识中回忆提取 。
如南宋诗人戴复古的《江阴浮远堂》:“横冈下瞰大江流,浮远堂前万里愁 。
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 。
”考题中加了注:“戴复古,字式之,号石屏,南宋后期诗人 。
”这一关于诗人所处朝代的信息,提供了解读这首诗的钥匙 。
南宋后期,国家衰亡已无可挽回,这让许多爱国诗人伤痛之极 。
诗人登高远望,昔日大宋的江山都已沦丧,痛苦得不忍心再看,以致希望有高山挡住视线 。
这种想看又不忍看的矛盾心理,将诗人因国家败亡而生的无尽伤痛表现得淋漓尽致 。
再如王安石的《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
”王安石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
他在担任宰相期间,力主改革,但最终因保守派的反对而失败 。
王安石坚持自己的改革主张,不向保守派屈服 。
了解了这样的背景,就能知道,王安石正是借梅花而自喻,表明自己在政治改革上的态度 。
不管处境如何,寒冷且无花为伴,梅花依然会开放,并逸香于世 。
又如王维是一个亦官亦隐的诗人,有了这样的背景知识,再来读他的《竹里馆》,就很容易把握了 。
- 诗歌·让花儿开得更加美丽 等
- 诗歌朗诵比赛策划书怎么写?
- 《给孩子受用一生的口才课·有素材,写出好作文》读后感摘抄
- 怎样写出一份优秀的创业计划书如何写?
- 六一儿童节经典诗歌怎么写?
- 冰心的简短的诗歌怎么写?
- 《小议淡定》阅读答案怎么写?
- 儿童节主持词如何写?
- “流金岁月”新古典婚礼艺术秀商业计划书写法怎么样?
- 《古典乐的慰藉:从耳朵到心灵的聆赏入门》经典读后感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