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之上读后感写法怎么样?( 四 )
千军万马的独木桥,聂致远毕竟是挤上去了 。显然他很优秀,不过阎真并没有把他写成一个学术狂人、一个学术天才、一个以学术为宗教的殉道者,通观整部小说,聂致远是一个热爱学术,成果在标准线之上,一名合格以上,成绩良好的大学教师与学术新人 。这种定位,固然少了几分戏剧性,少了几分可读性,但显示出了一个成熟小说家的自信与节制,他要体现自己的写作能力以及对真实的把控力,就需要在这样最普通的人物上将时代掠过的风捕捉下来 。
权力的触角伸进高校,只是挤压了学者的空间 。但近些年高校管理模式改变,则完全地颠覆了高校的学术结构与风气 。
按照聂致远的理解,按照传统的学术方式,只要真正写出足够含金量的论文与科研成果,学术圈、学术刊物、学术研讨会作为一种公正的平台,肯定是能给出奖赏的 。这是以个体自主的创作、科研为核心动力的模式 。
但《活着之上》的年代,这种模式的动力已经出现了巨大的变化,“考核”与“成果”取代了学者的学术野心与创作欲望,成为挥舞在学者头顶的牧羊鞭,驱使着高校与学者 。
更糟糕的是,第三方评价平台已经失灵了 。这种失灵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几乎所有的学术刊物都要收取版面费,原来高高在上的学术裁判开始变成了需要创收的经营者 。按照《活着之上》里的案例,一篇论文的版面费是两万五,差一些的职业学院的老师只能去买《扬州大学学报》的增刊版面 。另一方面,几乎所有的学者都开始将学术与资源的位置开始对调,资源第一,学术第二 。因为资源决定成果的多少,成果决定学术地位与行政地位的高低 。
纯粹的学术标准已经被击败,只能与经营标准苟且于紊乱的学术共同体之中 。《活着之上》里面,倒没有写出非常典型、恶劣的权力、金钱与学术的交易,彻底的劣币驱良币案例,也没有出现过一例成功的学术标准击败经营标准的案例 。暧昧与混沌,构成了高校学术生态的基本色调 。学术理想被论文数量所替代,而达成数量管理的路上总是充满着不平的腐败,单纯简单的学术道路不复存在,主人公总需要不断来委屈自己,改变以前自己的心理定式,以及价值观的认定,来满足在学术道路上晋升所需要的条件 。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小说中出现了很多次关于学生的“系统型小动作腐败”,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任课教师联合起来,为学生开小灶,提前透题,改卷时提高分数,林林总总,关系复杂,令人眼花缭乱 。连竞选班干部,发个助学金,都成了社会上潜规则的延伸 。几乎在每一个程序,每一个细节上,都有这些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存在 。这种局面也是普遍性的,聂致远读博士时,颇为清高的冯教授,为了给儿子考大学增加分数,竟然串通整个改卷小组,通过在试卷上做记号的方式来增加分数 。
- 《唐宪宗传》经典读后感有感
- 批评的剖析读后感1000字
- 生物的真相读后感1000字
- 希望你是人类经典读后感有感
- 流动的盛宴读后感锦集
- 《西游记》的读后感大全
- 《安妮日记》读后感锦集
- 《昨日的世界》读后感摘抄
- 《董卿:做一个有才情的女子》读后感100字
- 老无所依读后感1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