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之上读后感写法怎么样?( 五 )


为了所谓“科学管理”,更多的流程需要进行考核,高校已然进入网格化管理时代,但对考核本身又缺乏足够的透明与监督,自然这么多程序之间就滋生出大量从摇篮到坟墓的腐败——从高考考卷到优秀博士论文评选,事无巨细,或多或少,无一不充斥着各种“运作”与交易 。
这种无所不在运作,重复得像头皮屑一样,每一件事都十分微末,但对于事主来说却浑身不自在,看客读起来也十分难受 。
这与《沧浪之水》里面的理想主义的孤独,生死予夺的官场厮杀相比,读起来,自然很不“痛快”,但就是这种细细毛毛的憋屈,层叠出了真实感 。这种真实感,是高校乃至科研机构进入到网格化管理时代之后,在知识分子心中出现的一种普遍的情绪——理想主义退潮之后,琐碎的无望 。
三、高潮:始于拒绝,疏于底线
从《因为女人》之后,阎真的创作似乎进入了与《沧浪之水》渐行渐远的方向 。
《沧浪之水》带有少许的传奇感,文字清丽闪亮才气横溢,小说的情节也是波澜诡谲,无论是成功还是沉沦,煎熬还是挣扎,都是那样能挑动读者激情 。这样的小说淋漓、好读,而且从读者接受的潜意识来说,也是一个精彩的“学而优则仕”的故事,自然让人过目不忘 。
但无论是《活着之上》还是《因为女人》,这种气流的方向已经变了,隐忍或者成功的痛快,在阎真本人也许“功成名就”之后,潜伏起来了,更多了委屈,更多了失意乃至失败 。
“反高潮小说”,似乎是阎真在对自我的一种重新否定或革命 。
这一点在《活着之上》里,更是如此明显 。在一般小说容易出彩的地方,比如男女的热恋、性爱与分离,关键人物的死亡,职场你死我活的竞争,辉煌得令人有点哆嗦的传奇成果……这本小说中基本都看不见 。
小说的开头是主人公聂致远祖父的去世,静虚寺的和尚前来念经,丧礼途中叔伯阿姨们热闹地打起来了麻将,最后10岁的聂致远十分纳闷,怎么和尚念经还要收钱?除了这个伏笔之外,开头还设置了一个《石头记》,祖父最喜欢的一本书被父亲拿去给他陪葬 。《石头记》与和尚收钱,成了小说驱动力的一体两面,但这样的故事,也在此后从未掀起过激荡人心的波涛 。
如果一定要定义的话,小说中的大小高潮,都来自日常生活中极为微小的拒绝 。
小家庭中,聂致远与赵平平,男的清高,女的现实,中途无数次的争吵矛盾,也有不少的相濡以沫,但从恋爱到生女,阎真就是对于主角青春荡漾的激情,惜墨如金,几无床戏 。吵架其实也并不多 。这对夫妻之间的高潮部分,却来自两次外部的介入,一次是两人结婚打算买房,在盘点资金时,赵平平哭着说自己还有八万块,而这八万块是她以前交往过的一个“经理”给的,聂致远当时如遭雷击,但时间一过,也就罢了 。第二次是当了6年小学德育课老师与班主任,却迟迟没有解决编制,好不容易遇到招考,要请评委吃饭时,评委竟然以潜规则来暗示,聂致远怒火中烧,打算去举报或者打人,但两口子最后一盘算,也是罢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