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的古诗有那些?( 七 )


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 。
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 。
颖乎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山 石 山石荦确行径微,黄昏到寺蝙蝠飞 。
升堂坐阶新雨足,芭蕉叶大支子肥 。
僧言古壁佛画好,以火来照所见稀 。
铺床拂席置羹饭,疏粝亦足饱我饥 。
夜深静卧百虫绝,清月出岭光入扉 。
天明独去无道路,出入高下穷烟霏 。
山红涧碧纷烂漫,时见松枥皆十围 。
当流赤足蹋涧石,水声激激风吹衣 。
人生如此自可乐,岂必局束为人鞿? 嗟哉吾党二三子,安得至老不更归?
韩愈的诗有哪些诗的前半段写景抒情 。
“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勾勒了阳山地区的全景 。
春山明净,春江空阔,还传达出一种人烟稀少的空寂 。
寥寥数笔,生动的摹写了荒僻冷落的景象 。
这一联如同一幅清晰鲜明的水墨画 。
紧接着第二联是两组近景特写,“筼筜竞长纤纤笋,踯躅闲开艳艳花 。
”筼筜是一种粗大的竹子 。
踯躅即羊踯躅,开红黄色的花,生在山谷间,二月花发时,耀眼如火,月余不歇 。
这一联,可以说是作者为这幅水墨画又点缀了一些鲜艳、明快的色彩,为荒僻的野景增添了春天的生气 。
上句的“竞”字同下句的“闲”字,不但对仗工稳,而且传神生动 。
“竞”字把嫩笋争相滋生的蓬勃景象写活了:“闲”字则把羊踯躅随处开放、清闲自得的意态揭示了出来 。
这四句诗,写了远景,又写了近景,层次分明 。
有淡墨涂抹的山和水,又有色彩艳丽的绿竹和红花,浓淡相宜,形象突出 。
再加上哀猿的啼叫,真可谓诗情画意,交相辉映 。
这首诗中的景物,是与作者此时的处境与心情紧密相连的 。
它体现了这样两个特点,一是静,二是闲 。
静从空旷少人烟而生,作者从繁华嘈杂、人事扰扰的京城一下子到了这荒远冷僻的山区,哀猿啼声处处有,人间茅舍两三家,这种静与作者仕途的冷遇相互作用,使他倍感孤独和凄凉 。
这种闲,由他的处境遭遇而来,这里的一切都显得悠闲超脱,没有羁绊,然而不免使人触景生情 。
身虽居闲地,心却一刻也没能摆脱朝廷的束缚,常常被“未报恩波”所搅扰,不能得闲,故而格外感慨 。
作者虽然写的是景,而实际上是在抒发自己内心深处的隐情,正如王夫之《唐诗评选》所说:“寄悲正在比兴处 。
” 后半段叙事抒情 诗的下半段叙事抒情,“未报恩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 。
”前句的“未”字贯“报”与“知”,意谓皇帝的深恩自己尚未报答,死所也未可得知,但求不要在南方炎热的瘴气中虚度余生而已 。
这两句是全诗的关键,孕含着作者内心深处许多矛盾着的隐微之情:有无辜被贬的愤怨与悲愁,又有对自己从此消沉下去的担心;有自己被贬南荒回归无望的叹息,又有对未来建功立业的憧憬 。
他虽然没有直接说忧愁怨恨,只提到“死所”、“炎瘴”,却比说出来更为深切 。
在这样的处境里,还想到“未报恩波”,这体现着儒家“怨而不怒”的精神 。
有了这一联的铺垫,下一联就容易理解 。
“吟君诗罢看双鬓,斗觉霜毛一半加 。
”“斗”同“陡”,是顿时的意思 。
“斗觉”二字用得奇崛,把诗人的感情推向高潮 。
这一联写得曲折迂回,诗人没有正面写自己如何忧愁,却说读了张署来诗后鬓发顿时白了一半,似乎来诗是愁的原因,这就把全诗唯一正面表现愁怨的地方掩盖住了 。
并且写愁不说愁,只说霜毛陡加,至于何以至此,尽在不言之中 。
诗意婉转,韵味浓厚 。
韩愈诗歌的特点是什么?有什么影响 韩愈在艺术上有独创之处 。
他的风格多样,但主要特点是深险怪僻,好追求奇特的形象 。
正如《调张籍》中所说:“我愿生两翅,捕逐出八荒 。
精诚忽交通,百怪入我肠 。
”具体地说表现以下点:一、题材选择上的不平凡 。
韩愈的诗,善于捕捉和表现变态百出的形象,气势雄伟,想象丰富 。
喜欢描写自然界的奇景奇物、人世间的奇事奇态,如《调张籍》、《月蚀诗效玉川子作》、《陆浑山火》、《记梦》等 。
即使在一般常见的题材中,韩愈喜欢别出心裁,出人意料地挖掘一些别人笔下所未有的东西 。
他还喜欢掇拾琐屑情事而大肆铺陈,如《雉带箭》全从动态中把握雉、箭和将军的形象,大笔淋漓,一气呵成 。
这种题材选择上的特点,固然是独创性的一个重要方面,但追求过甚,不免陷于极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