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字木兰花,春怨这首词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 三 )


这也是苏词不同流俗的地方 。
减字木兰花·己卯儋耳春词的作品鉴赏 海南岛在宋时被目为蛮瘴僻远的“天涯海角”之地,前人偶有所咏,大都是面对异乡荒凉景色,兴起飘零流落的悲感 。
苏轼此词却以欢快跳跃的笔触,突出了边陲绚丽的春光和充满生机的大自然,在中国词史中,这是对海南之春的第一首热情赞歌 。
苏轼与其他逐客不同,他对异地风物不是排斥、敌视,而是由衷地认同 。
他当时所作的《被酒独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觉四黎之舍》诗中也说“莫作天涯万里意,溪边自有舞雩风”,写溪风习习,顿忘身处天涯,与此词同旨 。
苏轼一生足迹走遍大半个中国,或是游宦,或是贬逐,但他对所到之地总是怀着第二故乡的感情,这又反映出他随遇而安的旷达人生观 。
《减字木兰花》上、下片句式全同 。
此词上、下片首句,都从立春的习俗发端 。
古时立春日,“立青幡,施土牛耕人于门外,以示兆民”(《后汉书·礼仪志上》) 。
上、下片首句交代立春日习俗后,第二句都是写“春风”:一则曰“无限春风来海上” 。
作者《儋耳》诗也说:“垂天雌霓云端下,快意雄风海上来 。
”风从海上来,不仅写出地处海岛的特点,而且境界壮阔,令人胸襟为之一舒 。
二则曰“一阵春风吹酒醒”,点明迎春仪式的宴席上春酒醉人,兴致勃发,情趣浓郁 。
两处写“春风”都有力地强化全词欢快的基调 。
以后都出以景语:上片写桃花,下片写杨花,红白相衬,分外妖娆 。
写桃花句,大意是乞得春神之力,把桃花染成粉红 。
这里把春神人格化,见出造物主孳乳人间万物的亲切之情 。
写杨花句,却是全词点睛之笔 。
海南地暖,其时已见杨花 。
作者次年人日有诗云“新巢语燕还窥砚”,方回《瀛奎律髓》评此诗云:“海南人日,燕已来巢,亦异事 。
”原来在中原,燕到春分前后始至,与杨柳飞花约略同时 。
以此知海南物候之异,杨花、新燕并早春可见 。
而早春时节,中原时或降雪 。
作者用海南所无的雪花来比拟海南早见的杨花,那么,海南即是跟中原一般景色 。
于是发出“不似天涯”的感叹了 。
——这是全词的主旨所在 。
如前所述,此词内容一是礼赞海南之春,在中国古代诗词题材中有开拓意义;二是表达作者旷达之怀,对中国旧时代知识分子影响深远 。
这是苏轼此词高出常人的地方 。
以南北宋之交的朱敦儒的两首词来对读,朱的《诉衷情》也写立春:“青旗彩胜又迎春,暖律应祥云 。
金盘内家生菜,宫院遍承恩 。
时节好,管弦新,度升平 。
惠风迟日,柳眼梅心,任醉芳尊 。
”这里也有“青旗”、“彩胜”、“惠风”、“柳眼”、“醉尊”,但一派宫廷的富贵“升平”气象,了解南北宋之交政局的读者自然会对此词产生遗憾和失望 。
比之苏词真切的自然风光,逊色得多了 。
朱敦儒另一首《沙塞子》说:“万里飘零南越,山引泪,酒添愁 。
不见凤楼龙阙又惊秋 。
九日江亭闲望,蛮树绕,瘴云浮 。
肠断红蕉花晚水西流 。
”这是写南越的重阳节 。
但所见者为“蛮树”、“瘴云”,由景引情者为“山引泪,酒添愁”,突出的是“不见凤楼龙阙”的流落异乡之悲 。
朱敦儒此词作于南渡以后,思乡之愁含有家国之痛,其思想和艺术都有可取之处,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七“颜持约词不减唐人语”条也称赞此词“不减唐人语” 。
但此类内容的词作在当时词人中不难发现,与苏词相比,又迥异其趣 。
二词相较,对异地风物有排斥和认同的差别,从而更可见出苏词的独特个性 。
这首词在写作手法上的特点是大量使用同字 。
把同一个字重复地间隔使用,有的修辞学书上称为“类字” 。
(如果接连使用称“叠字”,如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
)清人许昂霄《词综偶评》云:“《玉台新咏》载梁元帝《春日》诗用二十三‘春’字,鲍泉奉和用三十‘新’字······余谓此体实起于渊明《止酒》诗,当名之曰‘止酒诗体’ 。
”本来,遣词造句一般要避免重复 。
《文心雕龙·练字第三十九》提出的四项练字要求,其中之一就是“权重出”,以“同字相犯”为戒 。
但是,有的作者偏偏利用“同字”来获得别一种艺术效果:音调增加美听,主旨得到强调和渲染 。
而其间用法颇多变化,仍有高下之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