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仁义礼智信的文言文。多多益善,古诗?都行,( 四 )


仁义礼智信的意思是仁爱、忠义、礼和、睿智、诚信温良恭俭让意思是温和、善良、恭敬、节俭、谦逊这五种美德 。
这原是儒家提倡待人接物的准则 。
忠孝勇恭廉:忠心、孝悌、勇敢、谦恭、廉洁 。
指的是人应信守、践行的五种高尚品格 。
品德之于品性,侧重的是德性,更多的是对人的为人处世原则的概定;品性之于品格,侧重的是性情,更多的是对人的自我性情秉持的概定;品格之于品德,侧重的是风格、人格,更多的是对人的持家理政风格、人格的概定 。
仁义礼智信的意思 “仁义礼智信”为儒家“五常”,孔子提出“仁、义、礼”,孟子延伸为“仁、义、礼、智”,董仲舒扩充为“仁、义、礼、智、信”,后称“五常” 。
这“五常”贯穿于中华伦理的发展中,成为中国价值体系中的最核心因素 。
孔子曾将“智仁勇”称为“三达德”,又将“仁义礼”组成一个系统,曰:“仁者人(爱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焉 。
” 仁以爱人为核心,义以尊贤为核心,礼就是对仁和义的具体规定 。
孟子在仁义礼之外加入“智”,构成四德或四端,曰:“仁之实事亲(亲亲)是也;义之实从兄(尊长)是也;礼之实节文斯二者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背离)是也 。
”董仲舒又加入“信”,并将仁义礼智信说成是与天地长久的经常法则(“常道”),号“正常” 。
曰:“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贤良对策》) 。
仁义礼智信出自哪 是谁提出的 是何理论 儒家学说孔云:仁义礼,孟云:仁义礼智,仲舒云:仁义礼智信 。
(仲舒是董仲舒)仁义礼智信此为五常孔子也常谈仁义礼智圣,但他并没有将这五者并列,而是分述 。
最早提出这个观点 。
孟子说—仁义礼智根于心,就是说仁义礼智的道德是天赋的,是人心所固有的,是人的“良知、良能”,是人区别于禽兽的本质特征!董仲舒的思想为仁义礼智信其实是高于皇权的 。
虽然君为臣纲,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 。
但人主的发号施令,一样要受到五常的约束 。
三纲五常(三纲:君为臣纲 父为子纲 夫为妻纲),和其他的立宪制度一样,在历史上有效防止了皇权专制主义在废封建兴郡县之后的无限扩张 。
事实上,秦始皇这样的君王,就再也没有出现过了 。
孔子曾将“智仁勇”称为“三达德”,又将“仁义礼”组成一个系统,曰:“仁者人(爱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焉 。
”仁以爱人为核心,义以尊贤为核心,礼就是对仁和义的具体规定 。
孟子在仁义礼之外加入“智”,构成四德或四端,曰:“仁之实事亲(亲亲)是也;义之实从兄(尊长)是也;礼之实节文斯二者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背离)是也 。
”董仲舒又加入“信”,并将仁义礼智信说成是与天地长久的经常法则(“常道”),号“正常” 。
曰:“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贤良对策》) 。
董仲舒的“五常”学说的特点是:对仁义礼智信作了不违背孔孟思想的发挥;将仁义礼智信与五行相匹配,把纯人伦的东西纳入天道五行的范畴,从而为仁义礼智信提供了哲学依据,形成“五常之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