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的来历和习俗怎么写?

清明节的来历和习俗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4天,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清明节的来历和习俗,希望有所帮助!
节日由来
介子推的传说
清明节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 。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 。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时候,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从自己腿上割下的时候,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
十九年后,重耳做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 。即位后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 。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 。他打点好行装,同老母亲悄悄的到绵山隐居去了 。
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 。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 。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 。晋文公见状,恸哭 。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片衣襟,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
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
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
清明扫墓
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 。明《帝京景物略》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榼,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 。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 。望中无纸钱,则孤坟矣 。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 。”
其实,扫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际,清明扫墓则是秦以后的事 。到唐朝才开始盛行 。《清通礼》云:“岁,寒食及霜降节,拜扫圹茔,届期素服诣墓,具酒馔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树,剪除荆草,故称扫墓 。”并相传至今 。
上海人扫墓时间,新坟旧坟有别 。凡是新近过世的,过了七七四十九天而没做过超度法事的,要在清明节这天请僧道诵经做法事或道场 。如果是老坟并已做过法事或道场,扫墓不一定在清明当天,可以前后放宽些,但不能超出前七天后八天的范围,俗谓:“前七后八,阴司放假 。”意思是过早或过迟都会失灵 。
祭祀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