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的来历和习俗怎么写?( 二 )


清明祭祀在清明前后,各地有所差异 。
浙江丽水一带在清明节的前三天和后四天的范围内扫墓,称为“前三后四” 。在山东,旧时,多数地区在清明当天扫墓,少数地区如诸城,在寒食这天扫墓,有些地方在清明前四天内扫墓;现在,一般都在清明这天去扫墓 。
按祭祀场所的不同可分为墓祭、祠堂祭 。以墓祭最为普遍 。清明祭祀的特色就是墓祭 。在墓地祭祀,祭祀者离祭祀对象最近,容易引起亲近的'感觉,使生者对死者的孝思亲情得到更好的表达和寄托 。清明祭祀被称为扫墓,主要是由于采取墓祭方式 。另一种形式是祠堂祭,又称庙祭,是一个宗族的人聚集在祠堂共祭祖先,祭完后要开会聚餐等,这种祭祀是团聚族人的一种方式 。还有一种情况是家在外地工作的人不能赶回家乡扫墓,就在山上或高处面对家乡的方向遥祭 。
清明祭祀的方式或项目各地有所不同,常见的做法有两部分内容组成:一是整修坟墓,二是挂烧纸钱、供奉祭品 。
扫墓时首先整修坟墓,其做法主要是清除杂草,培添新土 。这种行为一方面可以表达祭祀者对亡人的孝敬和关怀,另一方面,在古人的信仰里,祖先的坟墓和子孙后代的兴衰福祸有莫大的关系,所以培墓是不可轻忽的一项祭奠内容 。《清通礼》把修整坟墓解释为“扫墓”名称的来由:“岁,寒食及霜降节,拜扫圹茔,届期素服诣墓,具酒馔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树,剪除荆草,故称扫墓 。”
过去由于寒食禁火的影响,纸钱不焚烧,而是挂在墓地的小树扫墓上、竹竿上,或用石块、坷垃压在坟墓边 。宋庄季裕《鸡肋篇》卷上:“寒食上冢,亦不设香火 。纸钱挂于茔树 。其去乡里者,皆登山望祭 。裂帛于空中,谓之掰钱 。”这样,凡是祭扫过的坟墓就有纸幡飘飘,构成清明前后的特有景观 。没有纸钱者,一般就是缺少后嗣的孤坟了 。后来,一般不再讲究禁火,就把纸钱烧掉 。
旧时北京清明祭祖的主要形式是“烧包袱” 。所谓“包袱”,被祭祀者当作从阳世寄往“阴间”的邮包 。
过去南纸店有卖所谓的“包袱皮”,即用白纸糊的一个大口袋 。这口袋有两种样式:一种是有图案的,用木刻版印上梵文音译的《往生咒》,中间印莲座牌位,写上亡人的名讳,如“已故张府君讳云山老大人”字样 。另一种是素包袱皮,不印任何图案,中间只贴一张蓝签,写上亡人名讳 。包袱里装有各种冥钱 。所供奉祭品主要是食品,品种各地不同,都是当地人认为的并且按祭祀者的经济能力能拿得出来的美味佳肴,或合于时令的特色食品 。
节令食品
蒿饼
清明节要吃青的食物 。农村中有蒸制蒿饼的习俗 。蒿饼类似江南的青团,制法是:“采新蒿嫩芽和糯米同舂,使蒿汁与米粉融和成一体,以肉、蔬菜、豆沙、枣泥等作馅,纳于各种花式的木模之中,用新芦叶垫底入笼蒸熟 。”蒿饼颜色翠绿且带有植物清香,它是清明祭祖的食品之一,也用来馈赠或款待亲友 。此外,清明淮扬还有吃茶叶蛋的习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