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城土司衙署的历史

位于忻城县城关镇西宁街翠屏山北
忻城县莫土司衙署始建于明万历十年(1582),规模宏大,布局合理,结构严谨,造型典雅、别致,具有宫庭侯门气派的古代建筑群,占地总面积2.1万平方米 。1963年被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成文文物管理所,1987年改称忻城土司博物馆,1996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12月经广西壮族自治区旅游局批准为国家3A级景区,是全国乃至亚洲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土司建筑之一,被誉为“壮乡故宫”,是研究我国土司典章制度重要的事物例证 。
内部构造
整座衙署由中轴线(衙署)、东轴线(祠堂)、西轴线(代理土司官邸)及大夫第、参军第、礼房、卡房等建筑组成 。主体建筑由照壁、大门、牢房、兵舍、正堂(即头堂)、长廊(亦称花郎)、东花厅、西花厅、二堂、东厢房、西厢房、三堂、后苑(即闺房)等组成,建筑面积3100平方米 。照壁长25米、高5米 。照壁前为小广场,面积270平方米。照壁与大门之间为街道,有两座跨街辕门,东辕门门楣浮雕“粤西边隅”(已毁);西辕门书“庆南要地” 。大门左右两侧各镌一尊1.7米的石狮和一对石鼓 。大门廊上立两根格木柱子,柱上悬挂一副雕刻楹联 。联语云:“守斯土莅斯民,十六堡群黎谁非赤子/辟其疆治其赋,三百里区域尽隶黄封” 。跨入大门即仪门,仪门平时不开,走两边过道,唯逢喜庆节日或上峰头面人物到来方开 。仪门后是院落,中有一条龟背青砖路直通正堂 。东面是牢房,分前后两栋 。牢房有男女之分,轻重之别,内设铁镣、木枷等刑具 。西面是兵舍,亦分前后两栋,内驻士兵,负责保卫衙署安全和看守犯人 。沿院中道路上四级台阶即为一宽80平方米月台 。月台上置有铁炮四门,地炮三门,为土官出巡或庆贺时鸣放 。接月台即正堂,为三开间,共有18根柱子支撑天面,两侧山墙只起挡风作用 。前面宽敞明亮,是土官审案或进行政治活动的场所 。堂正中置公案,案上置有惊堂木块及令牌、笔、墨砚等,案桌后是活动屏风,上悬有“明镜高悬”巨匾,左右分别置大鼓、大锣各一面,各种兵器罗列有序,“回避”、“肃静”大牌字高耸,显得气氛森严恐怖 。转过屏风出正堂为一廊,廊东为东花厅,西为西花厅,互相对称 。东花厅是土官专为达官贵人举行宴会而造,厅内陈设高雅华贵,内有一副楹联曰:“隐几看青山,坐啸行吟眼底似无一事/垂帘当白白昼,鹃啼鹊噪意中恐有劳人 。”西花厅是土官对犯人初审、用刑的地方,内悬有楹联道:“如得其情哀矜勿喜/期于无讼讯 谳惟公 。”长廊尽头即二堂,亦为三开间,左右均有屏风隔开,左间是土官处理日常事务之处,内置文房四宝;中间是议事厅,置有案桌和太师椅等;右间是师爷卧室兼书房 。前窗皆镂空花窗,花鸟图案,形象逼真,栩栩如生 。二堂之后即三堂 。二堂与三堂之间为四合院,院西东各有8间厢房,为土官男孩寝室 。厢房尽头是三堂,建筑结构与二堂相似,唯镂空花窗为壮锦图案,具有浓郁的民族色彩且富丽堂皇 。它是土官夫妇的卧室 。穿过三堂即后苑 。后苑依山而起,类似别墅山庄,是土官女孩的闺房,小巧玲珑,典雅别致,环境优美 。东轴线建筑群是莫氏祠堂,为清乾隆年间营建,由照壁、大门、一进(正厅)、二进(寝堂)、三进(祭堂)等单体建筑组成,建筑结构、风格与衙署大同小异 。寝堂前的镂空花窗为为花鸟、壮锦图案,雕工更为精致美观 。西轴线建筑群是代理土司官邸,为清光绪年间代理土官莫传经所建,由头堂、二堂、后苑等单座建筑及三个天井构成 。建筑形式与规格略逊于衙署 。附属建筑群有大夫第、参军第、官族府第、三清阁、汉堂邸、后花园、礼房、卡房、练武场、官塘、关帝庙、城隍庙、花婆庙、伴云亭、东、西、北三个城门、土司陵园等 。这些与主体建筑构成庞大的建筑群,占地面积达4万平方米 。衙署整体建筑为砖木结构,山墙为青砖,梁均为珍材制作,屋架穿斗安榫接合 。主体建筑硬脊飞檐,正脊中部一律浮雕“福、禄、寿”图案,翘角饰龙头鳌身和“吉祥如意”卷草,美观大方 。柱基雕刻鹿、梅等动植物,朱漆梁柱,气宇轩昂 。
莫姓的来源及分布情况一、姓氏源流莫(Mò)姓源出有六:1、出自高阳氏,是颛顼之后 。
据《三郡记》和《姓氏考略》所载,上古帝颛顼造“[莫阝]阳城”,其支庶子孙有定居[莫阝]阳城者,后人去邑为莫,以地名为姓([莫阝]阳城故地在今河北省任丘县、平乡县,古钜鹿郡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