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剪纸的片段( 六 )


用料广泛,棉、毛、丝、麻和各种化纤衣料均可 。
旗袍除有长、短袖之分之外,还分皮、棉、单、夹数种,便于在不同季节穿用 。
经过不断改进的旗袍,一般样式大致为:直领,窄袖,右开大襟,钉扣绊,紧腰身,衣长至膝下,两侧开叉;讲究做工和色彩搭配,大多在领口、袖口和衣边上绣有各色图案的花边 。
如此既衬托出女性身材之美,又显得文雅大方 。
具有东方色彩的旗袍现已成为中国妇女普遍喜爱的中式服装 。
旗袍和“旗头”、“旗鞋”等搭配起来,就构成了满族妇女典型的传统服饰装束 。
“旗头”指的是一种发式,也称发冠 。
类似扇形,以铁丝或竹藤为帽架,用青素缎、青绒或青纱为面,蒙裹成长约30厘米、宽约10多厘米的扇形冠 。
佩戴时固定在发髻上即可 。
上面还常绣有图案、镶珠宝或插饰各种花朵、缀挂长长的缨穗 。
“旗头”多为满族上层妇女所用,一般民家女子结婚时方以为饰 。
戴上这种宽长的发冠,限制了脖颈的扭动,使身体挺直,显得分外端庄稳重,适应于隆重场合 。
“旗鞋”款式独特,是一种高木底绣花鞋,又称“高底鞋”、“花盆底鞋”、“马蹄底鞋”等 。
其木底高跟一般高5-10厘米左右,有的可达14-16厘米,最高的可达25厘米左右 。
一般用白布包裹,然后镶在鞋底中间脚心的部位 。
跟底的形状通常有两种,一种上敞下敛,呈倒梯形花盆状 。
另一种是上细下宽、前平后圆,其外形及落地印痕皆似马蹄 。
“花盆底”和“马蹄底”鞋由此而得名 。
除鞋帮上饰以蝉蝶等刺绣纹样或装饰片外,木跟不着地的部分也常用刺绣或串珠加以装饰 。
有的鞋尖处还饰有丝线编成的穗子,长可及地 。
这种鞋的高跟木底极为坚固,常常是鞋面破了,而鞋底仍完好无损,还可再用 。
高底旗鞋多为十三四岁以上的贵族中青年女子穿着 。
穿这种高底鞋走起路来显得姿态优美 。
老年妇女的旗鞋,多以平木为底,称“平底鞋”,其前端着地处稍削,以便行走 。
满族的帽子种类较多,主要分为凉帽和暖帽两种 。
过去,满族人常戴一种名为“瓜皮帽”的小帽 。
瓜皮帽,又称“帽头儿”,其形状上尖下宽,为六瓣缝合而成 。
底边镶一约3厘米宽的小檐,有的甚至无檐,只用一片织金缎包边 。
冬春时一般用黑素缎为面,夏秋则多用黑实地纱为面 。
帽顶缀有一个丝绒结成的疙瘩,黑红不一,俗称“算盘结” 。
帽檐下方的正中钉有一个“标志”,称“帽正”,有珍珠、玛瑙的,也有小银片、玻璃的 。
相传这种帽最早始于明代初期 。
因其为六瓣缝合,取“六合”,即天地四方“统一”之意,故盛行起来 。
满族入关以后,受中原文化影响,也取其“六合统一”之意,开始戴用此帽,而且颇为流行 。
现在,在有关清代和民国时期的电视、电视剧中,我们仍能经常看到它的影子 。
早期满族男人多穿双脊脸的叫做“大傻鞋”的一种便鞋 。
鞋面多用青布、青缎布料 。
鞋前脸,镶双道或单道黑皮条 。
鞋尖前凸上翘,侧视如船型 。
妇女除“旗鞋”和平底便鞋(平底鞋鞋面上皆绣花卉图案,鞋前脸多绣有“云头”)外,还有一种“千层底鞋” 。
“千层底鞋”用多层袼褙做鞋底,故得此名 。
鞋面多为布料,一...
中国剪纸最有特色的地方有那几个一、陕西民间剪纸: 陕西民间剪纸的历史悠久漫长,最早可追溯到《史记》中“剪桐封弟”的故事 。
周成王姬诵用梧桐叶剪成玉圭的图像赠给其弟姬虞到唐国当诸侯,至今有两千多年了 。
美术家江丰和诗人艾青曾在解放前夕编印过一册专门介绍陕北风土人情的《民间剪纸》,对陕北剪纸艺术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
剪纸,远离皇家,远离贵族,只钟情民间的瓦房和窑洞,只钟情布满沧桑的脸庞和结满老茧的双手 。
陕北高原的窑洞,特大的窗户,面对一爿阳光,是剪纸艺术最好的位置 。
陕北民间剪纸有贴在窗户上的“窗花”、“烟格花”;有贴在顶棚的“团花”、“角花”;有贴在门楣的“门符”、“吊笺”;有贴在室内墙上的“墙花”、“炕围花”;有贴在灯笼上的“灯笼花”;有婚嫁用的“喜花”、“礼花”;还有作刺绣用的“鞋花”、“枕花”、“帽花”、“围裙花”、“门帘花”、“肚兜花”等等 。
一批批民间剪纸艺术家也在平凡的生活中默默地、悄无声息地在这片黄土地上诞生着、成长着,一代又一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