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李贺的古诗《示弟》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十 )


新贴绣罗襦 , 双双金鹧鸪 。
在中国文学史上 , 温庭筠(约812-866)可称为第一位专业词人 。
这不仅因为他的词名压倒了诗名 , 而且由于中国词史上的词别集是从他的《金荃集》开始的 。
他流传下来的词近七十首 , 主要保存在赵崇祚编的《花间集》中 。
它大都写闺妇或妓女们的爱情 , 但也有少数写边塞题材的作品 。
据宋孙光宪《北梦琐言》卷四载:唐宣宗李忱爱唱《菩萨蛮》词 , 令狐綯丞相央温庭筠代作若干首(据《乐府纪闻》为二十首 , 现存十五首) 。
词成后 , 令狐綯冒称是自己的作品 , 暗地里献给李忱 , 并叮嘱温庭筠不要声扬出去 。
温庭筠却很快地说出去了 , 因此得罪了令狐綯 , 以致终生不被重用 。
这首词写一个闺中贵妇的苦闷心情 。
首句中的"小山"一词 , 历来有多种解释 。
许昂霄《词综偶评》说:"盖指屏山而言" 。
全句谓屏风上雕绘着重重叠叠的小山 , 在阳光的照耀下 , 金光一明一灭地闪烁 。
另一解认为指眉 。
《天宝遗事》载:"明皇幸蜀 , 命画工作十眉图 。
"据《海录碎事》:"十眉图:一鸳鸯、二小山……" 。
"金重叠" , 谓把眉毛画成黄色 , 像金一般重叠 。
杨慎《词品》说:"北周静帝令人黄眉墨妆 , 其风流于后世 。
"全句是说 , 眉上涂的颜料有的掉了 , 因此金光有明有灭 , 暗示睡觉后妆残了的意思 。
我师林庚先生曾另作一解 。
他在1962年给我的信中说:"小山重叠"指发髻 , "金明灭"指首饰上闪动着的光彩 。
这自可备一说 。
但根据词的上下文义细细推断 , 似仍以作眉毛为好 。
因为首句说眉上的颜色褪了 , 次句说头发蓬蓬松松地快垂到腮边了 , 三、四两句才接着说女主人公懒洋洋地起床画眉和梳妆 。
这样前后呼应 , 层次极为分明 。
下片写她梳洗和打扮齐整了 , 为了看头上的花饰是否插好 , 便拿两面镜子一前一后地照着瞧 。
镜子里交叉出现了她的脸孔和花饰 。
它相互辉映 , 显得格外好看 。
末两句写她穿上新贴图样的绣花丝绸短袄 , 袄子上盘着一对对金色的鹧鸪 。
这双双对对的鹧鸪 , 勾起她无限的情思 。
表面看来 , 这首词写的不过是女主人公从睡醒后到梳妆打扮完过程中的几个镜头 , 却能充分透露出她内心的复杂感受 , 做到神情毕现 。
开头两句 , 写她脸孔雪白、芳香 , 头发像浓云一般乌黑柔软 , 再衬上金黄色的眉毛 , 显得多么光艳!它不仅让读者看到色彩和闻到香味 , 而且试图触动读者的全部感官 。
在短短十四字中 , 竟把色泽、气味、体态……连同神情都生动地描绘出来 , 技巧不能说不高 。
俞平伯先生指出:"'度'字含有飞动意 。
"叶嘉莹女士《迦陵论词从稿》也说:"'度'字生动 , ……足以唤起人活泼之意象 。
"在词人的联想中 , "云"字乃从"鬓"字生出 , "度"字又从"云"字生出 。
词人再于"度"字添一"欲"字 , 就把无生命的"鬓云"写活了 。
试想:于金光明灭之中 , 云鬓飘拂之际 , 连细小的眉、发也如此富有生气 , 岂不更撩人乎?这两句 , 已写出女主人公娇慵万分 , 所以第三句点出一个"懒"字 , 这才不使人觉得"懒"字突兀 。
不仅不觉得突兀 , 反觉得它与上文扣得很紧 。
因为眉残了 , 便画眉;发松了 , 便梳妆 。
第四句末用个"迟"字 , 说明女主人公对梳妆打扮并无兴致 。
因为她心上的人不在身旁 , 打扮得再漂亮又给谁看呢?又"妆"字上着一"弄"字 , 便含无聊已极而借此消遣的意味 。
五、六两句 , 衬出一幅花面相映图 。
花似人面 , 人面似花 。
花固然美 , 但"花开堪折直须折 , 莫待无花空折枝"!人面固然也美 , 但红颜易老 , 青春难驻 , 只怕也跟花一样易开易落啊! 结拍两句 , 说她穿上短袄 , 看着一双双用金线绣成的鹧鸪出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