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李贺的古诗《示弟》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八 )


第三句意又一转 , 告诉我们:这时虽然军令如山 , 却是催者自催 , 饮者自饮 , 而且下决定决心要“醉卧” 。
诗人似在代将士倾诉衷肠:管他呢 , 虽然出发在即 , 我们依然痛饮 , 不辞醉倒沙场 , 这种狂饮你们不会见笑吧?“君莫笑”三字 , 于顿挫之中一笔挑起 , 引出了全诗最悲痛、最决绝的一句 , 这就是结末的“古来征战几人回?”这个诘问句 , 夸张地展示了战争的残酷后果 , 道出了普遍性 , 深化了诗歌的主题 。
显然 , 这里所控诉的 , 已不止是将士们所面临的这一次征战 , 而是“古来”即有的一切由统治阶级为了自身利益而发动的驱使千千万万将士去送死的战争!全诗抒发的是反战的哀怨 , 所揭露的是自有战争以来生还者极少的悲惨事实 , 却出以豪迈旷达之笔 , 表现了一种视死如归的悲壮情绪 , 这就使人透过这种貌似豪放旷达的胸怀 , 更加看清了军人们心灵深处的忧伤与幻灭 。
《唐诗别裁集》说此诗“故作豪放之词 , 然悲感已极” 。
可谓深得作者用心 。
此诗的确流露了如当代论者所批判的消极情绪 , 但在那样的时代、那样的残酷环境中 , 战士和诗人们对于无休无止的边庭争战 , 一般也只能产生这种悲痛的情绪 , 我们对此就不必苛求了 。
▲王之涣《凉州词》赏析 凉州词①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  一片孤城万仞山 。
羌笛何须怨杨柳 , ② 春风不度玉门关 。
③ 作者简介 王之涣 , 688-742 , 字季凌 ,  排行七 ,  原籍晋阳(今山西太原) , 五世祖隆迁居绛州 (今山西新绛) 。
曾任冀州衡水主簿 , 因谤辞官 , 家居十五年 。
晚年出任文安 县(今禹河北)尉 , 卒于官舍 。
为人慷慨有大略 , 善作边塞诗 , 与高适、王昌 龄、崔国辅等唱和 , 名动一时 。
靳能为作墓志 , 称其“歌从军 , 吟出塞 , 皎兮 极关山明月之思 , 萧兮得易水寒风之声 , 传乎乐章 , 布...
求高考语文 诗词鉴赏题 比喻衬托 , 各尽其妙 ——《琵琶行》《李凭箜篌引》乐曲描写之比较 一 有人说 , 世间存在的各种事物 , 最难写的莫过于声音了 。
因为它既看不见 , 又摸不着 。
说它有 , 它确实存在;说它无 , 它又不见行迹 。
然而我们发现 , 尽管声音很难写 , 但还是不乏描写声音尤其是描写乐曲方面的成功之作 。
白居易的《琵琶行》和李贺的《李凭箜篌引》就是这方面的典范之作 。
虽然这两首诗歌同为描写乐曲的典范之作 , 但是它们在对乐曲的描写中所采用的描写手法是不尽相同的 。
拙文拟就这两首诗歌乐曲描写的手法作一些比较阐述 。
二 乐曲描写之难 , 难就难在它是抽象的 , 是无形的 。
高明的写手总是设法将抽象化为具体 , 把无形变成有形 , 这就有必要借助比喻的手法了 。
白居易的《琵琶行》写到琵琶大弦和小弦发出的声音时分别用了“嘈嘈”和“切切”两个拟声的极其抽象的词语 , 读者想借此获得对乐曲的清晰的印象是不可能的 。
这点白居易也考虑到了 , 因此 , 在“嘈嘈”和“切切”的后面分别加了两个比喻“如急雨”和“如私语” , 前者就像下起一场暴雨 , 后者就像两人在窃窃私语 。
这样 , 读者对大弦和小弦发出的声音的特点就具体可感了 。
当然 , 在琵琶弹奏的过程中 , 不会一味地用大弦 , 也不会只是用小弦 , 而是时而用大弦 , 时而用小弦 , 这“嘈嘈切切错杂弹”的乐曲又是怎样的呢?诗中用“大珠小珠落玉盘”将其形象化了:大弦的声音就像大珠子掉落在玉盘里发出的声音 , 小弦的声音就像小珠子掉落在玉盘里发出的声音 , 它们互相错杂 , 交替出现 , 共同组成了一支美妙的乐曲 。
乐曲流畅的时候是“间关莺语花底滑” , 乐曲凝滞的时候是“幽咽泉流冰下难” , 前者就像黄莺在花下啼叫 , 后者就像泉水在冰下流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