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古运河的诗句( 五 )


玺印即包括在“金石”里 。
玺印的起源或说商代,或说殷代,至今尚无定论 。
根据遗物和历史记载,至少在春秋战国时已出现,战国时代已普遍使用 。
起初只是作为商业上交流货物时的凭证 。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印章范围扩大为证明当权者权益的法物,为当权者掌握,作为统治人民的工具 。
传世的古代玺印,多数出于古城废墟、河流和古墓中 。
有的是战争中战败者流亡时所遗弃,也有在战争中殉职者遗弃在战场上的,而当时发动机惯例,凡在战场上虏获的印章必须上交,而官吏迁职、死后也须脱解印绶上交 。
其它有不少如官职连姓名的,以及吉语印、肖形印等一般是殉葬之物,而不是实品 。
其它在战国时代的陶器和标准量器上,以及有些诸侯国的金币上,都用印章盖上名称和记录上制造工匠的名姓或图记性质的符号,也被流传下来 。
古玺是先秦印章的通称 。
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最早的印章大多是战国古玺 。
这些古玺的许多文字,现在我们还下认识 。
朱文古玺大都配上宽边 。
印文笔划细如毫发,都出于铸造 。
白文古玺大多加边栏,或在中间加一竖界格,文字有铸有凿 。
官玺的印文内容有“司马”、“司徒”等名称外,还有各种不规则的形状,内容还刻有吉语和生动的物图案 。
【印章的历史与鉴定】 走过你征我伐、割据政权多如牛毛的南北朝,历史终于又一次挣脱窄狭的瓶颈,豁然开朗 。
但古代印章艺术并未随历史的前进而再度辉煌 。
以典淳平正的缪篆为基础的秦汉印风在劲吹印坛800年后,终于退出历史舞台,九叠文主宰了公印,公印也因之丧失了管领印艺风骚的地位,几百年在实用道路上机械盘曲,终为明清兴起的文人篆刻的光焰所掩盖 。
※隋唐印章的创新 隋代继秦代之后,开启了中国古代印章制度与风格的又一新的历史阶段 。
这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由于简牍早巳全面退出日常生活,纸张在政府公文等方面的普遍使用,公印不再局限于简牍上所能取得的狭小平面,边长从2.3厘米左右(秦汉一寸)猛然增大到5.4厘米左右(约合隋二寸) 。
由于印体加大,公印不像秦汉时代那样刊刻职官名而发给官吏本人佩带,而是转为发给以官吏为代表的官署,完成了由职官印向官署印的转变 。
公印不再佩带而变为匣装,置诸衙署 。
其次,由于印章不再钤抑封泥而转为钤于纸帛,封泥时代结束,钤朱时代到来 。
印泥(一般为红色)出现了 。
同样出于追求醒目的实用目的,公印也由秦汉的阴文转为阳文 。
第三,秦汉印主要分铸、凿两种,故所用缪篆平正谨严 。
隋代公印是用薄铜片盘曲成印文再焊于印面上,故又称蟠条印 。
其印文盘曲,多为圆曲笔道 。
后世为将宽大的印面填满,更将文字笔画任意重叠折绕,发展为九叠文 。
第四,秦汉时代,官印从不署款 。
从隋代开始,官署印有了刻款的习惯 。
有印款隋公印凡见三例,皆刻铸造时间,如“观阳县印”,背部凿款“开皇十六年(596年)十月十五日造” 。
唐代公印主要继承了隋印的特点而略有发展 。
首先,出现了“宝…‘记”“朱记”等新的印章自名 。
其次,唐初印章钮式从隋代接近汉魏的鼻钮向宋以后的橛钮又跨进了一步,鼻钮升高,钮穿渐向竖长方形发展 。
唐代后期印穿已消失,完全演化为橛钮,如西安文物考古研究所藏唐“千牛府印” 。
第三,印背多刻楷书印文,如唐“武夷县之印”背款刻“武夷县之印”5字,不再像隋公印印背凿刻造印时间 。
第四,出现了新的印章门类鉴藏印和斋馆印 。
※宋代公印的演变 宋初百废待兴,官印一度袭用五代旧印 。
不久重铸公印时,印文多嵌“新”或“新铸”字样,以区别于五代公印,如北宋太平兴国五年980年)“东关县新铸印”等 。
百官印一律用铜铸造,大小依官阶高低而有所区别 。
宋早期公印印文与印边粗细相若,以后印边逐渐加宽,如989年铸“拱圣七都虞侯朱记”印边已比印文宽近1倍,达0.1厘米 。
到南宋景定元年(1260年)铸“嘉兴府金山防海水军统领印”,印边已宽达0.3厘米 。
宋公印印文不再如隋印那样用蟠条法制造,而是直接铸造,印文笔画间已不似隋唐印疏阔 。
方长形柄钮已不见穿孔 。
与隋唐公印偶有背款不同,北宋早期公印多刻有年款,标明铸印年月...
有哪些描写灞河柳树的诗 送别诗】 杨柳青青著地垂,[1] 杨花漫漫搅天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