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地理的诗句( 三 )


11“地无三尺平,天无三日晴”是云贵高原的地形气候特点写照 。
12 蚂蚁搬家要下雨13 南方的房子屋顶多带角度,利于排水14 西藏利用风能风力发电15三峡水电站,就是利用长江蕴藏的丰富的水能资源
请用古诗词说明自然因素中的气候、生物、水文地形、土壤、地理位置...有一个著名的例子是登鹳雀楼的一个搞笑版The sun fell on the hillsideThe Yellow River flows to the seaIf you want see morego upstairs再翻译过来是太阳在山边落下,黄河流向大海,如果想看得更多,请上楼只是翻译了两轮,古诗的韵味就消失了如果要做PPT的话,作为开篇,可以先让同学们自己翻译一遍登鹳雀楼,然后再拿出高端一点的翻译和这篇搞笑版的额翻译出来进行对比,再开始你的正文,气氛就会轻松一些了
小明同学很爱学习古诗词,但他想知道这些有趣的古文诗句中所蕴含...教学目标1读正确,读通,读有节奏,即字正腔圆的读好古诗 。
2了解古诗的大意,提出不懂的问题,想象画面,体会戍边战士的思乡但不能回乡的情感以及戍边将士豁达的情怀 。
读出诗意境,唱出感受,达到自然成诵 。
3课外拓展王翰《凉州词》,渗透两首《凉州词》的不同 。
教学重难点感受王之涣的《凉州词》的古诗意境,读出自己对这首古诗蕴涵的情感(感受诗悲中不失其壮的基调) 。
教学过程一、教学指导思想:新课程标准指出:第三学段(五六年级)的阶段目标是“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
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
”充分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尊重学生的个体感悟,体现自主学习 。
二、教学过程(一)导入:迄今1000多年的唐朝,是我国诗歌发展的颠峰时期.盛极一时的边塞诗,确乎前无古人,这其中当首推王之涣的《凉州词》 。
板书:王之涣《凉州词》 。
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么?预设:生提问:“凉州”在哪儿?“词”是什么意思?题目什么意思?为什么两首诗一样?……(师及时鼓励学生会动脑筋,想问题.)1出示唐代地图(标注:黄河,凉州) 。
师随机介绍“凉州”:地名,指墩煌附近,今甘肃武威 。
地处西北,十分荒凉 。
2词呢?唱词 。
3释题:(可以先请学生说)预设:“其实凉州词准确的说,不是诗题 。
它是凉州曲的唱词,盛唐流行的一种曲调名,后来许多诗人为它填词,便有许多首凉州词了 。
4作者简介:师:你们了解诗人王之涣么?预设:(1)可以随机指名,请学生说,(2)如果学生说不出来或没有查好资料,师介绍 。
师:其实《登鹳鹊楼》就是他写的,正是一曲《登鹳鹊楼》和我们今天要学的《凉州词》,使他跻身于唐一流大诗人行列 。
出示幻灯片(指名读作者简介) 。
过渡:想读读这位人称“小官员,大诗人“的作品么?(二)初读古诗:出示幻灯片,提出读的具体要求:1自由读(至少两遍) 。
2指名读,听后评读 。
(老师或学生评)过渡:如果说初读古诗的第一步,那么读出感觉,读出味道那才是我们读好诗的更高境界 。
(三)感悟诗句前两句1轻声读前两句诗,找出自己读的感觉,并且或写或勾做上自己习惯的学习标记 。
2自由大声地读一读自己感觉到的 。
3指名读 。
(要求说感受,读出感受 。
)4师或生听后评议 。
学习前两句诗预设:学生可以从第一句里找感觉,也可以先从第二句谈起 。
课堂师要随机引导 。
若学生先体会第一句,则重点点拨:(1)解决“远上”的意思 。
老师用手势和眼神带 。
(自下而上)[](2)听音乐,师:提到“黄河”用什么词语可以形容它?(自由抢答:汹涌澎湃、磅礴、气势宏大……)(3)谁带着你的想象再来读,其他同学闭眼听想象画面 。
(4)听后评读 。
(5)你听了这样的朗读后,你有了什么新的感受?(高远辽阔感)(6)想象画面,同桌加动作自由读,听后说说他哪读的好?若先体会第二句,则重点点拨:(1)谈自读后的感觉 。
(孤)“孤”什么意思?师及时鼓励孩子的感受 。
(2)你们也这样读读,体会孤的感受 。
(3)解疑(胡兴业同学提出的疑问):“片”的意思是什么?师:是呀,为什么写“一片”而不是“一座”呢?预设:a学生自己争取解决 。
b师引导 。
进情境——诗人由高远辽阔的黄河,笔锋一转,把视角拉下来,远望,不觉咏出——个人接读第二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