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也叫楹联,楹帖,对子等.楹,就是建筑物的柱子( 四 )


新四声中没有入声字(我们全椒话中有许多入声字,如曲、直、局、促等),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用普通话朗诵古诗词,有时会感到别扭的缘故 。
若用新四声依律作诗,则用普通话朗诵就不会别扭 。
汉字的声调又有平、仄之分,古四声中的“上、去、入”三声为仄声,新四声中的“上、去”为仄声 。
作诗时,平声字和仄声字相互交替,会产生抑扬顿挫的音乐美 。
讲究平仄的句子叫“律句”,律句中每个字的声调相对固定,如五言律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七言律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交替很有规律 。
举个对应的实例:“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
这种句子若用全椒话读来,不仅抑扬顿挫,且语调铿锵,很有乐感和力度 。
要注意的是,字有定声是相对固定,不是绝对固定 。
句子中节奏点上的字的平仄是固定的(特殊情况这里就不说了),其它位置上的字一般可平可仄 。
七言律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之说,五言律则“一三不论,二四分明”(这里面不包括韵脚的平仄),即句中的第二、第四或第六字的平仄是非讲究不可的 。
平仄的交替不仅在一句之内要讲究,在一联之中也要讲究,上句某字是平声,则下句对应位置的字就应该用仄声,反之亦然 。
如上面实例中“大漠”二字是仄声,“长河”二字是平声 。
平仄的问题一通百通,大家若有兴趣可细细揣摩,也可找一些书来看看 。
联有定对是指律诗必须要有对偶句,而且是在特定位置 。
律诗八句,两句为一联,分为四联,依次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
每联的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 。
律诗要求颔联、颈联必须是对偶句(排律除首联和尾联,中间的联都必须是对偶句),不仅平仄要对,意思也要对,词性及词的结构也要对,非常严格 。
关于这个问题,楹联里面再专门介绍 。
我们通常讲的对仗、对偶、对联意思基本相同,但也有区别 。
对仗是一种表现手法;对偶是一种句式,即用对仗手法作出的句式;对联是指作品,即对偶句式的作品,可以独立于律诗之外成为一种文学形式 。
韵有定位是指律诗的韵脚有特定位置 。
除独立的对联外,诗词曲赋都是要押韵的,无韵不成诗 。
诗中押韵的位置叫“韵脚”,一般是在句末的字 。
律诗的偶句必须押韵,即二、四、六、八句最末一字是韵脚 。
第一句也可以押韵,但五言律通常第一句不押韵,七言律第一句押韵的居多 。
再多说两句,律诗的韵,很讲究平仄,押平声韵就四个或五个韵脚都要是平声字,反之亦然,否则就不入韵了 。
有关独立的诗词*志当存高远 。
〔三国〕诸葛亮 *有志者,事竟成 。
〔南朝〕范晔 *男儿事业当志奇 。
〔三国〕贯休 *君子志于择天下 。
〔宋〕刘炎 *褴褛衣内可藏志 。
书摘 *人生在勤,不索何获?〔汉〕张衡 *志犹学海,业比登山 。
〔隋〕王通 *志以成道,言以宣志 。
〔隋〕王通 *立志不坚,终不济事 。
〔宋〕朱熹 *志比精金,心如坚石 。
〔明〕冯梦龙 *一思尚存,此志不懈 。
〔明〕胡居仁 *丈夫之志,能屈能伸 。
〔清〕程允升 *志在林泉,胸怀廊庙 。
琮琼 *不为穷变节,不为贱移志 。
〔汉〕桓宽 *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 。
〔三国〕曹植 *燕雀戏藩柴,安知鸿鹄游?〔三国〕曹植 *丈夫志不大,何以佐乾坤?〔唐〕邵谒 *益重青青志,风霜恒不渝 。
〔唐〕李隆基 *骐骥筋力成,志在万里外 。
〔唐〕李白 *我志在删述,垂辉映千秋 。
〔唐〕李白 *非无江海志,潇洒送日月 。
〔唐〕杜甫 *浩荡入溟阔,志泰心超然 。
〔唐〕白居易 *怜君头早白,其志竟不衰 。
〔唐〕白居易 *慷慨丈夫志,可以耀锋芒 。
〔唐〕孟郊 *男儿出门志,不独为谋身 。
〔唐〕杜荀鹤 *有志诚可乐,及时宜自强 。
〔宋〕欧阳修 *男儿千年志,吾生未有涯 。
〔宋〕文天祥 *虎瘦雄心在,人贫志气存 。
〔元〕万松老人 *慷慨丈夫志;铁石豪杰心 。
《格言对联》*有志肝胆壮;无私义凛然 。
《格言对联》*若无松柏志,超越不为高 。
郭沫若 *显誉成于僚友,德行立于有志 。
〔南朝〕范晔 *宁可清贫有志,不可浊富多忧 。
〔宋〕释道远 *立志以定其本,居正以持其志 。
〔宋〕胡宏 *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而高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