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月的诗句( 三 )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
乐府·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乐府·塞下曲六首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
天兵下北荒,胡马欲南饮 。
横戈从百战,直为衔恩甚 。
握雪海上餐,拂沙陇头寝 。
何当破月氏,然后方高枕 。
骏马似风飙,鸣鞭出渭桥 。
弯弓辞汉月,插羽破天骄 。
阵解星芒尽,营空海雾消 。
功成画麟阁,独有霍嫖姚 。
白马黄金塞,云砂绕梦思 。
那堪愁苦节,远忆边城儿 。
萤飞秋窗满,月度霜闺迟 。
摧残梧桐叶,萧飒沙棠枝 。
无时独不见,流泪空自知 。
塞虏乘秋下,天兵出汉家 。
将军分虎竹,战士卧龙沙 。
边月随弓影,胡霜拂剑花 。
玉关殊未入,少妇莫长嗟 。
烽火动沙漠,连照甘泉云 。
汉皇按剑起,还召李将军 。
兵气天上合,鼓声陇底闻 。
横行负勇气,一战净妖氛 七古·把酒...
描写月的诗句以及古今中外描写月的文章我爱月亮,爱她的纯洁,爱她的永恒,爱她的神秘 。
中秋节来到了 。
为了看月出,傍晚的时候我早早的出去,等着月出 。
这时,天色逐渐暗下来了,大地笼罩着一片朦胧的夜色 。
月亮姑娘悄悄地露出了那圆圆的笑脸,俯视着辽阔的大地 。
村庄、山川、田野,好象一座逼真的,庄严而美丽 。
奔腾一天的小河,在皎洁的月光下慢慢的流淌 。
吹来,波光粼粼,就像无数小鱼在水面追逐、跳跃 。
河边沙滩上有许多人在那里乘凉,轻松而闲适 。
连歌声、笑声、说话声也像月亮那样轻柔、和谐 。
月亮越升越高,已经爬上了大楼顶 。
她俯视大地,把光辉挥洒 。
,我眯起了双眼,确确实实看到了明月高悬中模模糊糊的景物 。
是山?是水?是天空?是云雾?还是我的影子?“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虽然我不是第一个见到月亮的人,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月亮的无私,月亮的默默奉献,还有她那促使人类不断进行探索的神秘感,。
也许,月亮上的黑点是蕴藏着宝藏的山脉,正等待着我们去开发 。
啊,月亮你是一条淙淙的溪流,时时刻刻为人们送去情感的活水,你是历代文人溺爱的孩子,使他们的文字千百年来一直年轻、灿烂 。
你伴随人类走过了漫长的岁月,,高山平地 。
你丰富的阅历,你的饱含风霜之美,使世人永远有如面对的——可望而不可及 。
你的纯洁、永恒、神秘永远得宠于时空的长河,赢得世人无限的眷恋与赞美
作文《古诗中的月亮》 一、月亮是美的象征中华民族历来对月亮有着特殊的感情,月亮成为文学中典型意象和永恒的主题 。
《诗经·陈风·月出》有:“月出皎兮,佼人僚兮”,即以月光映衬人物美,可见先秦时期人们已注意到了月之美 。
到汉魏六朝,月更成为诗文歌赋的直接描写对象 。
南朝周祗《月赋》形象地描述了月的美感:“气融洁而照远,质明润而贞虚,弱不废照,清不激污 。
”月被赋予高远、润洁、柔和、清幽的审美内涵 。
而当月与世间山水相结合,便会构成更加清美的景致 。
谢庄《月赋》写道:“气霁地表,云敛天末,洞庭始波,木叶微脱 。
菊散芳于山椒,雁流哀于江濑 。
升秋质之悠悠,降澄辉之蔼蔼 。
”秋月的纯净之美在山水的背景衬托下得到表现的;月亮朦胧柔和的清辉还有一种化景作用,能赋予山水景物以独特的神韵,陶渊明《闲情赋》云:“月媚景于云端 。
”一方面说明月本身是美的,另一方面说高挂云端的明月可以为世间景物增添美感 。
写月的诗,总能给人以美的享受 。
唐人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写道:“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
”诗人对月光的观察极其精微:月光荡涤了世间万物的五光十色,将大千世界浸染成梦幻一样的银色,因而“流霜不觉飞”,“白沙看不见”,浑然只有皎洁的月光存在 。
北宋词人张先在《青门引》中写道:“那堪更被明月,隔墙送过秋千影”,描绘的是溶溶月光居然把隔墙的秋千影子送过来,令人想象荡秋千的丽人那轻盈翩跹的身影,微妙地表现出词人怀念情人的心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