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晏殊的诗词( 六 )


成功之处就在于作者善于捕捉刹那间的感受,并把这种感受提到具有某种哲理意味的高度上来加以描写 。
???“无可奈何”是作者的感觉、感受和感叹,“花落去”,是自然界常见的现象,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
面对落花,联想到春天的消失,联想到人生的变易,止不住产生一种惋惜的心情,然而作者对此无能为力,只有徒唤“无可奈何”了 。
这里的“花”,既是指春天一开一落的花,又使人联想到其他许多一兴一亡的事情 。
“似曾相识”也是作者的感觉和感受 。
燕子秋天南去,春来北归,不违时节 。
它们差池双翦,贴地争飞,呢喃对语,由于体态相同,谁也难以分辨出其是否是旧巢双燕,故在“相识”之前冠以“似曾”二字 。
“燕归来”,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
燕子的北来南去,象征着季节的变换和年华的交替 。
“燕”,既是指春来秋去的燕子,又使人联想到象燕子那样翩然归来,重寻故旧的人或物 。
“花”和“燕”变成一种象征,让人们想得很开,想得很远…… 。
“花落去”与“燕归来”每交替一次,便过了一年,而人生在这无穷的交替之中逐渐衰老直至消失 。
“花落去”、“燕归来”,本属司空见惯的寻常小事,但当作者在这两个短句之前加上带有感叹色彩的词组“无可奈何”与“似曾相识”以 后,于是便把这极其普通的自然现象纳入人生有限而时间永恒这一哲学范畴中来,创造出一种“情中有思”的意境 。
? ???关于此联的由来,还有一个传说: ???一次,晏殊来到维杨,住在大明寺中 。
他转来看去,忽然发现墙上有一首诗写得很好,可惜没有作者的姓名 。
晏殊跑进跑出,问个不停,终于打听到这首诗的作者名叫王琪,家就在大明寺附近 。
由于晏殊从诗句中发现王琪文学修养较高,很会写诗,所以,他立即决定要把王琪请来,一同探讨诗文 。
???王琪来了以后,发现晏殊善于赏诗论文,态度还很谦虚;晏殊见王琪性格开朗,言谈投机,又请王琪入席用餐 。
二人边吃边谈,心情特别舒畅 。
饭后,又一同到池边游玩 。
晏殊望着晚春落花,随口说道:“我想了个诗句写在墙上,已经想了一年,还是对不出来 。
”那个句子是:无可奈何花落去 。
王琪思索了一下,不慌不忙地对道:似曾相识燕归来 。
这一对句不但在词面上对得切合时宜,很有特点,而且在含义上使二人的思想感情如挚友重逢,一见如故 。
这怎能不使人格外高兴?因此,晏殊一听,急忙称好! ???这既是传说,当然未必可信 。
晏殊词《蝴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鉴赏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
【作者】:晏殊(991-1055)字同叔,临川(今属江西)人 。
七岁能文,十四岁以神童召试,赐同进士出身 。
庆历中官至集贤殿大学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淑密使 。
范仲淹、韩琦、欧阳修等名臣皆出其门下 。
卒谥元献 。
他一生富贵优游,所作多吟成于舞榭歌台、花前月下,而笔调闲婉,理致深蕴,音律谐适,词语雅丽,为当时词坛耆宿 。
《浣溪沙》中“无可奉告花落去,似曾相似燕归来”二句,传诵颇广 。
原有集,已散佚,仅存《珠玉词》及清人所辑《晏元献遗文》 。
又编有类书《类要》,今存残本 。
【注释】:槛:栏杆 。
罗幕:丝罗的帷幕,富贵人家所用 。
朱户:犹言朱门,指大户人家 。
尺素:书信的代称 。
古人写信用素绢,通常长约一尺,故称尺素,语出《古诗》“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
【赏析】:此词经疏澹的笔墨、温婉的格调、谨严的章法,传达出作者的暮秋怀人之情 。
上片由苑中景物起笔 。
“槛菊愁烟兰泣露”,开篇即推出这一亦真亦幻幽极凄绝的特写镜头,正为写照抒情主人公悲凉、迷离而又孤寂的心态 。
“罗暮轻寒”二句将笔触由苑中折回室内 。
“轻寒”,即是作者身之所感,也是作者心之所感 。
“燕子又飞去”,不仅是带有鲜明的季节特征的景物,而且,燕之“双飞”更衬出人之“孤栖” 。
不难想象,当作者目送时而绕梁呢喃、时而穿帘追逐的双燕相随而去之际,该怀着怎样一份孑然独立的怅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