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晏殊的诗词( 七 )


“明月不谙”二句引来明月作进一步的烘托与映衬 。
前人往往视明月为聊寄相思怀抱的多情之物 。
如张九龄 《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孟郊《古怨别》:“别后唯所思,天涯共明月”。
张泌《寄人》便径直赞叹明月多情:“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 。
而作者却嗔怪“明月不谙离恨苦”,当是从另一角度加以生发——月已圆而人未圆,作者对那皓洁的月光羡极生妒、略致微词,不也是情理中的事吗?后来,苏轼在《水调歌头》中的怅问:“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正是从同一方向去发掘明月这一意象的丰饶而复杂的内蕴 。
下片写登楼望远 。
“昨夜西风”句,使固有的惨澹、凄迷气氛又增添了几分萧瑟、几分凛冽?西风方烈,碧树尽凋;木犹如此,人何以堪——由此驰骋想象,作者亦当是朱颜尽改 。
而从结构上看,碧树尽凋,野外才能变得格外空旷,作者也才能骋目远眺 。
这样,“凋碧树”又是对下文“望尽天涯路”的一种必要的铺垫 。
“ 独上西楼”,正面点出“独”字,与上片的“双飞”遥相照应,是章法谨严的又一实例 。
“望颈,既表明其眺望之远,也见出其凝眸之久,从时空两方面拓展了词境 。
但“望尽天涯路”,不见天涯人 。
既然如此,那就只有寄书寄意了 。
于是逗出歇拍,“欲寄彩笺” 二句 。
“彩笺”与“尺素”都是指代书信 。
二词重叠使用,一则是表示寄书意愿之热切,二则表示欲书内容之繁富 。
“山长水阔知何处”,以无可奈何的怅问作结,给人情也悠悠、恨也悠悠之感 。
作者另词有句:“当时轻别意中人,山长水远知何处?”(《踏莎行》)另诗亦有句:“鱼书欲寄何由达,山远水长处处同 。
”(《无题》)措辞相近,而不及此二句意味深长 。
徐育民《历代名家词赏析》:作者工于词语,炼字精巧,善于将主观感情熔于景物描写之中 。
菊愁、兰泣、幕寒、燕飞、树凋、西风、路远、山长、水阔,这一切景物都充满了凄楚、冷漠、荒远的气氛,从而很好地表达了离愁别恨的主题 。
从词的章法结构来讲,以时间变化为经线,以空间转移为纬线,层次井然,步步深入 。
《宋词名篇赏析》:这首《蝶恋花》写出了闺中人秋日怀人的气氛,而没有堆金垛玉,铺排锦绣 。
是他深婉含蓄、“风流蕴藉”(王灼《碧鸡漫志》)词风的一首代表作 。
王国维《人间词话》:晏同叔之“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是“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须经过的三种境界中的“第一境” 。
(按:这是用来作比喻,说对于大事业大学问,须有百折不挠的精神,才能有所成就 。

晏殊是哪个朝代的诗人晏殊(991—1055),字同叔,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人 。
少年得志,以神童称,景德二年(1004),以神童诏试,赐同进士出身 。
仕途得意,宋仁宗时官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位极人臣 。
至和二年(1055)病卒京都开封,卒谥元献 。
晏殊虽多年身居要位,却平易近人 。
当时名臣范仲淹、富弼、欧阳修、张先等均出其门下 。
能诗、善词,文章典丽,四六、书法皆工,而以词最为突出,有“宰相词人”之称 。
其词受南唐冯延巳的影响较深,典雅流丽,意象精美,开创北宋婉约词风,被称为“北宋倚声家之初祖”,有《珠玉集》存于世 。

【关于晏殊的诗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