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草编的古诗( 四 )


景情互相生发,互相映衬,一层紧接一层,虽是平常之景之事,却极其典型,生动地表达了作者沉重的哀伤,故能动人 。
二、赏析 《望江南·超然台作》公元1074年(宋神宗熙宁七年)秋,苏轼由杭州移守密州(今山东诸城) 。
次年八月,他命人修葺城北旧台,并由其弟苏辙题名“超然”,取《老子》“虽有荣观,燕处超然”之义 。
公元1076年(熙宁九年)暮春,苏轼登超然台,眺望春色烟雨,触动乡思,写下了此作 。
这首豪迈与婉约相兼的词,通过春日景象和作者感情、神态的复杂变化,表达了词人豁达超脱的襟怀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人生态度 。
词的上片写登台时所见暮春时节的郊外景色 。
首以春柳在春风中的姿态——“风细柳斜斜”,点明当时的季节特征:春已暮而未老 。
“试上”二句,直说登临远眺,而“半壕春水一城花”,在句中设对,以春水、春花,将眼前图景铺排开来 。
然后,以“烟雨暗千家”作结,居高临下,说烟雨笼罩着千家万户 。
于是,满...
牧童 舟过安仁 清乐平.村居 这三首诗是描写什么的 总体来说,这三首诗都描写了乡间儿童充满乐趣的生活 。
《牧童》描写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描绘了牧童生活的恬静与闲适 。
表达了作者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向往 。
《舟过安仁》描写了无忧无虑的两个小渔童之间充满童稚的行为,诗句中透出只有儿童才有的奇思妙想、聪明,更体现了两小童的可爱与思维的敏捷 。
《清乐平 村居》描写了诗人居住在乡村时见到的春天的景象和放学后孩子们放风筝的情景 。
题秋江独钓图 个人孤独地在江边垂钓,钓的是一江的秋意 。
这首诗描写秋江边,渔翁独钓的逍遥自在 。
一个渔人、一件蓑衣、一顶斗笠、一叶轻舟、一枝鱼杆,渔人一面唱歌,一面喝酒,又一面钓鱼 。
逍遥中却又深藏着几许萧瑟、孤寂 。
题秋江独钓图清·王士禛一 蓑 一 笠 一 扁 舟,一 丈 丝 纶 一 寸 钩。
一 曲 高 歌 一 樽 酒,一 人 独 钓 一 江 秋。
编辑本段诗词赏析这里描写一个渔夫打扮的人,在江上垂钓的情形:一个渔人,一件蓑衣,一顶斗笠,一叶轻舟,一枝钓杆,渔人一面歌唱,一面喝酒,逍遥中却又深藏着几许萧瑟,孤寂,默默的欣赏江上淡淡的秋色 。
前两句近乎白描,但后两句却有着无穷意味 。
图中看似不可能的“一曲高歌一樽酒”却在作者的想象中展现出来 。
而最后一句“一人独钓一江秋”似是回归原图,但此“钓”已非彼“钓”了,赏一江秋景,感一江秋色,联想开去,那是一种感怀,或者说,最后一句已是“虚实相映”了 。
再观全诗,9个“一”巧妙嵌入其中,将诗与图的意境表现的分毫不差,实在精彩! 编辑本段字义蓑:蓑衣 。
(用草编成的衣服)笠:指斗笠,笠帽 。
扁(piān)舟:指小船 。
丝纶:古时候钓鱼所用的丝线 。
樽:古时计量酒的单位,同“杯” 。
编辑本段作者简介王士禛(1634-1711)清代诗人 。
字贻上,子真,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 。
山东新城(今山东桓台)人 。
王士祯常自称济南人 。
顺治十五年(1658)进士 。
出任扬州推官 。
后升礼部主事,官至刑部尚书 。
康熙四十三年(1704)罢官归里 。
王士禛论诗,以「神韵」为宗,要求笔调清幽淡雅,富有情趣、风韵和含蓄性 。
王士禛的五、七言近体诗最能代表他的风格特色 。
他不重视文学对现实的反映,大部分诗是描写山水风光和抒发个人情怀的,偏于对艺术技巧和意境的追求,是他的创作理论的具体体现 。
王士禛有词集《衍波词》,以小令为佳,但其成就逊于诗,著作有《带经堂集》,诗选有《渔洋精华录》,诗话有《渔洋诗话》,笔记有《池北偶谈》、《古夫于亭杂录》、《香祖笔记》等 。
其理论著作有《律诗定体》,他对古代诗歌声调韵律作了初步的归纳总结,对后世实有“抛砖引玉”之功绩 。
王士禛出生在一个世代当官家庭 。
他5岁入家塾读书 。
22岁入都考进了进士,文名渐著 。
23岁游历济南,他邀请济南的文坛名士,集会于大明湖水面亭上,即景赋秋柳诗四首,此诗传开,大江南北一时和作者甚多,当时被文坛称为“秋柳诗社”,从此闻名天下 。
后人将大明湖东北岸一小巷名“秋柳园”,指为王士禛咏《秋柳》处 。
王士禛官至刑部尚书,颇有政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