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端午节的七绝诗。( 二 )


“鼓击春雷,直破烟波远远回” 。
竞渡时,每艘船上不仅有人高举红旗,还有鼓手击 鼓以统一划船的节奏 。
一艘赛船里有好多 名划桨手 。
他们之间,全靠鼓点来协同动 作 。
所以作者说,赛船上的击鼓声,像春 雷一样震响,它们冲破笼罩着江面的水 气,远远地传向四面八方,在空中回荡 。
“直破”二字写出了船的凌厉前进的气势 。
这样,就渲染了竞赛的紧张气氛 。
下片写夺标 。
竞赛,以先到达目的地的获 得锦标 。
竞渡的高潮出现在赛船驶近锦 标,胜负将见分晓的时刻:“欢声震地,惊 退万人争战气” 。
人山人海的观众为优胜者 发出了惊天动地的喝彩声 。
在这种震耳欲 聋的助兴声中,一马当先的龙舟上的竞渡 者,正在拼命地划动船桨,向终点猛冲,表现出不顾一切、勇往直前的决胜精神 。
健儿们争战夺标的英雄气概(争战气),简直使千万人为之惊骇退避 。
看来,有成 千上万的观众看得惊心动魄 。
这里,作者 只用了十一个字,就把竞渡中最壮观的场 面连同它的紧张激烈的气氛和惊心动魄的 声势和盘托出来了 。
“金碧楼西,衔得锦标第一归” 。
古时的锦 标,也就是一面彩缎的奖旗,一般都悬挂 在终点岸边的一根竹竿上,是给予竞渡优 胜者的赏物,从龙舟上就可以摘取到 。
在 作者描绘的这场竞渡中,“金碧楼西”的岸 边,就是挂锦标的位置 。
如金似碧(碧 玉),形容这座楼阁的富丽 。
优胜者终于 抢先到达终点,从那里“衔得锦标第一 归”,胜利返航 。
为什么用一个“衔”字 呢?“衔”,用嘴含住的意思 。
古时的龙 舟,船头上雕有象征性的龙头装饰 。
看 来,优胜者夺得锦标以后,就将它悬挂在 船头的“龙头”上,活像一条真龙将锦标上 端含在嘴里似的 。
“衔”是龙舟的龙形生发 出来的字眼 。
用这个“衔”字,饶有情趣,是传神之笔 。
此词采取白描手法,注意通过色彩、声音 来刻画竞渡夺标的热烈紧张气氛 。
同时,词还反映了人们热烈紧张的精神状态 。
龙 舟飞驶,鼓击春雷,这是写参与竞渡者的 紧张行动和英雄气概 。
欢声震地,是写群 众的热烈情绪 。
衔标而归,是写胜利健儿 充满喜悦的形象与心情 。
如此以来真实地 再现了当日龙舟竞渡、观者如云的情景 。
词写得这样生动,如果作者没有亲临现场 的实感,是写不出来的;如果作者虽有实 感,但在艺术上,缺乏剪裁的匠心、捕捉 印象的功夫和渲染气氛的笔力,那么也是 难以写得这样有声色、有层次、有气势,使人读来有身临其境之感的 。
关于端午节的七绝诗。

关于龙舟的古诗 1昔年有狂客,号尔谪仙人 。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
声名从此大,汩没一朝伸 。
文彩承殊渥,流传必绝伦 。
龙舟移棹晚,兽锦夺袍新 。
白日来深殿,青云满后尘 。
乞归优诏许,遇我宿心亲 。
未负幽栖志,兼全宠辱身 。
剧谈怜野逸,嗜酒见天真 。
醉舞梁园夜,行歌泗水春 。
才高心不展,道屈善无邻 。
处士祢衡俊,诸生原宪贫 。
稻粱求未足,薏苡谤何频 。
五岭炎蒸地,三危放逐臣 。
几年遭鵩鸟,独泣向麒麟 。
苏武先还汉,黄公岂事秦 。
楚筵辞醴日,梁狱上书辰 。
已用当时法,谁将此义陈 。
老吟秋月下,病起暮江滨 。
莫怪恩波隔,乘槎与问津 。
——杜甫《寄李十二白二十韵》 2十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 。
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不更回 。
——冯梦龙《醒世恒言》 3万古屈氏已投河,楚人贪婪必成亡 留古今人寄端午,龙舟飘起展屈原 。
——刑诗《端午逝屈原》 4万艘龙舸绿丝间,载到扬州尽不还 。
应是天教开汴水,一千余里地无山 。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
——皮日休 5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 。
鼙鼓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微 。
冲波突出人齐譀,跃浪争先鸟退飞 。
向道是龙刚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 。
——卢肇《竞渡诗》 6阿房舞殿翻罗袖,金谷名园起玉楼,隋堤古柳缆龙舟 。
不堪回首,东风还又,野花开暮春时候 。
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 。
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 。
——张可久《卖花声·怀古》 6隋堤柳,汴河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