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资料诗词( 二 )


后来,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们还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
江浙地区划龙舟,兼有纪念当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义 。
夜龙船上,张灯结彩,来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动人,别具情趣 。
贵州苗族人民在农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举行“龙船节”,以庆祝插秧胜利和预祝五谷丰登 。
云南傣族同胞则在泼水节赛龙舟,纪念古代英雄岩红窝 。
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划龙舟的传说有所不同 。
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临江河湖海的地区,每年端节都要举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龙舟竞赛活动 。
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年),台湾开始举行龙舟竞渡 。
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 。
现在台湾每年五月五日都举行龙舟竞赛 。
在香港,也举行竞渡 。

【端午节资料诗词】

此外,划龙舟也先后传入邻国日本、越南等及英国 。
1980年,赛龙舟被列入中国国家体育比赛项目,并每年举行“屈原杯”龙舟赛 。
1991年6月16日(农历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乡中国湖南岳阳市,举行首届...
有关端午节的资料端午节的由来,其实向来都说法不一 。
有些人都将它视为是纪念于五月初五投汨罗江的爱国诗人屈原 。
有人说,这一个节日在古代,是一个消毒避疫的日子 。
根据文献上的记载,以及历代相传流行下来的许多端午习俗,五月被视为“毒月”、“恶月”,五月初五是九毒之首,所以这一天便流传了许多驱邪、消毒和避疫的特殊习俗,比如说:“插蒲子艾叶、喝雄黄酒、祭五瘟使者等” 。
[编辑本段]节日食俗最早出现的端午时食,应属西汉的“枭羹” 。
《史记》“武帝本纪”注引如淳言:“汉使东郡送枭,五月五日为枭羹以赐百官 。
以恶鸟,故食之” 。
大约因为枭不易捕捉,所以吃枭羹的习俗并没有持续下来 。
锉是端午的主角-粽子,在稍晚的东汉就已出现 。
一直要到晋朝,粽子才成为端午的应节食品 。
《风土记》:“五月五日,与夏至同,……先此二节一日,又以菰叶裹黏米,杂以粟,以淳浓灰汁煮之令熟 。
同时又有另一种端午节食,称为“龟”也只在晋朝昙花一现,随即销声匿迹 。
只有《风土记》中称为“角黍”的粽子,因为附会在屈原的传说上,千百年来,成为最受人欢迎的端午节食 。
吃粽子“粽子香,香厨房 。
艾叶香,香满堂 。
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 。
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 。
”这是旧时流行甚广的一首描写过端午节的民谣 。
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端午节的习俗大同小异,而端午节吃粽子,古往今来,中国各地都一样 。
粽子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当时主要有两种粽子,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 。
到晋代,端午食粽子成为全国性风俗,“仲夏端午,烹鹜角黍”,这是西晋周处所作《风土记》一书中的明确记载 。
当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米外,还添加中药材益智仁,称“益智粽” 。
到了唐代,粽子已经成为端午节的必备食品 。
唐人姚合“渚闹渔歌响,风和角粽香”的诗句,反映了当时食粽之普遍 。
宋代时,出现了用“艾叶浸米裹之”的“艾香粽子” 。
元代的粽子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突破了菰叶的季节局限 。
明代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核桃,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
今天流行的“火腿粽子”则出现在清代乾隆年间 。
如今的粽子更是多种多样,璀璨纷呈 。
现今各地的粽子,一般都用箬壳包糯米,但内含的花色则根据各地特产和风俗而定,著名的有桂圆粽、肉粽、水晶粽、莲蓉粽、蜜饯粽、板栗粽、辣粽、酸菜粽、火腿粽、咸蛋粽等等饮雄黄酒端午饮雄黄酒的习俗,从前在长江流域地区极为盛行 。
古语曾说 “饮了雄黄酒,病魔都远走” 。
雄黄是一种矿物质,俗称“鸡冠石”,其主要成分是硫化砷,并含有汞,有毒 。
一般饮用的雄黄酒,只是在白酒或自酿的黄酒里加入微量雄黄而成,无纯饮的 。
雄黄酒有杀菌驱虫解五毒的功效,中医还用来治皮肤病 。
在没有碘酒之类消毒剂的古代,用雄黄泡酒,可以祛毒解痒 。
未到喝酒年龄的小孩子,大人则给他们的额头、耳鼻、手足心等处涂抹上雄黄酒,意在消毒防病,虫豸不叮 。
古诗云:“唯有儿时不可忘,持艾簪蒲额头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