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资料诗词( 四 )


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动渐已消失外,其余至今流传中国各地及邻近诸国 。
有些活动,如赛龙舟等,已得到新的发展,突破了时间、地域界线,成为了国际性的体育赛事 。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 ;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月民族图腾祭说等等 。
以上各说,各本其源 。
据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 。
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 。
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
时至今日,端午节仍是中国人民中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 。
端午节的所有资料展开全部 【端午节简介】 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 。
端是“开端”、“初”的意思 。
初五可以称为端五 。
农历以地支纪月,正月建寅,二月为卯,顺次至五月为午,因此称五月为午月,“五”与“午”通,“五”又为阳数,故端午又名端五、重五、端阳、中天等 。
从史籍上看,“端午”二字最早见于晋人周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 。
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 。
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 。
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所以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以纪念屈原 。
至于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则据说是为了压邪 。
时至今日,端午节仍是中国人民中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 。
端午节现为国家法定节假日 。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端午节由来】 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诸说: 纪念屈原,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北周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 。
据说,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罗江,死后为蛟龙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蛟龙 。
又传,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千直行至洞庭湖,终不见屈原的尸体 。
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 。
当人们得知是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 。
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 。
‘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
” 迎涛神,此说出自东汉《曹娥碑》 。
春秋时吴国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后,化为涛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节 。
龙的节日,这种说法来自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 。
他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 。
其主要理由是;(一)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 。
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蚊龙所窃,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 。
(二)竞渡与古代吴越地方的关系尤深,况且吴越百姓还有断发纹身“以像龙子”的习俗 。
(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丝系臂”的民间风俗,这应当是“像龙子”的纹身习俗的遗迹 。
恶日,在先秦时代,普遍认为五月是个毒月,五日是恶日 。
《吕氏春秋》中《仲夏记》一章规定人们在五月要禁欲、斋戒 。
《夏小正》中记:“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 。
”《大戴礼》中记,“五月五日畜兰为沐浴”以浴驱邪认为重五是死亡之日的传说也很多 。
《史记·孟尝君列传》记历史上有名的孟尝君,在五月五日出生 。
其父要其母不要生下他,认为“五月子者,长于户齐,将不利其父母 。
”《风俗通》佚文,“俗说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