讽刺一个人的古诗词( 三 )


今人嗤点流传赋,不觉前贤畏后生 。
译文:庾信的文章到了老年就更加成熟,有了高超雄健的笔力,做文章时文思如潮、挥洒自如 。
当时的人讥笑庾信传下来的文章,以至于庾信都“害怕”他们了(主要是反话,讥讽讥笑他文章的人) 。
描述一个人原来很坏,但他隐藏的很好不容易被人看出来的具有讽刺意...展开全部 哀溺文序 [唐]柳宗元原文永之氓咸善游.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绝湘水.中济,船破,皆游.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其侣曰:“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曰:“吾腰千钱,重,是以后.”曰:“何不去之?”不应,摇其首.有顷,益怠.已济者立岸上呼且号曰:“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死,何以货为?”又摇其首.遂溺死.吾哀之.且若是,得不有大货之溺大氓者乎?于是作《哀溺》.翻译永州的百姓都善于游泳.一天,江水猛涨,有五、六个人乘着小船横渡湘江.渡到江中时,船破了,都游起泳来.其中一个人尽力游却游不了多远.他的同伴们说:“你最会游泳,今天为什么落后了呢?”他说:“我腰上缠着一千文钱,很重,因此落后了.”同伴们说:“为什么不丢掉它呢?”他不回答,摇了摇他的头.过了一会儿,他更累了.已经游过去的人站在岸上,又呼又叫:“你十分愚蠢、十分蒙昧,自己将要淹死了,还要钱干什么呢?”他又摇了摇他的头.于是淹死了.我对此感到十分悲哀.如果像这样,难道不会有大利淹死大人物的事情吗?我于是写下了《哀溺》.寓意《哀溺文序》本文讽刺了世上那些利令智昏的人,并进而警告 一些贪财好利的人,如果不猛醒回头,必然葬身名利场中.但同时也告诉我们,丢失了性命,再多的钱财也是无用.“哀溺”是哀叹溺水者的意思,"哀"的原因是作者哀叹那个至死还不能醒悟的溺水者,他对钱财的贪婪使他丧失了对生命的顾及,从而引起了作者"大利淹死大人物"的感想,从而表达了其对官场贪图名利者的担忧与讽刺!《哀溺文序》通过记叙一个平素最善于游泳的人因舍不得钱财而被淹死的故事,讽刺了世上爱财如命之人的愚昧无知,警告他们若不猛醒回头,必葬身于名利场中.那些见钱眼开,掉进钱眼里的人,宁可放弃自己生命也不愿丢掉钱财的人.“钱乃身外之物”我们不应该重视钱财.《哀溺文序》写作特色写作特色.(1)《哀溺文序》的特色是用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手法,主要刻划了溺死者要钱不要命的心态,使全文叙述相当精炼,人物形象十分生动传神.正面描写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行动描写,“尽力而不能寻常”,暗示钱的累赘;二是语言描写,“吾腰千钱,重,是以后”,说明他明知关键在钱,却仍不愿割舍;三是表情描写,两次“不应,摇其首”,说明他要钱不要命,至死不悟.侧面烘托也是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反衬,“善游最也”,借他人之口指出他平素善于游泳,从而反衬他今日“尽力而不能寻常”的反常行为;二是对比,把最善游泳的他反倒淹死,与本来游水本领不如他的人都能安全到达彼岸进行对比.三是用“己济者”的呼号,从侧面揭示他的蒙昧心隆.
求一篇讽刺他人的文言文展开全部 僧某献茶(文言文)原文:灵隐寺僧某,以茶得名,铛臼皆精 。
然所蓄茶有数等,恒视客之贵贱以为烹献;其最上者,非贵客及知味者,不一奉也 。
一日,有贵官至,僧伏谒甚恭,出佳茶,手自烹进,冀得称誉 。
贵官默然 。
僧惑甚,又以最上一等烹而进之 。
饮已将尽,并无赞语 。
僧急不能待,鞠躬曰:“茶何如?”贵官执盏一拱曰:“甚热 。
” 翻译:灵隐寺有一位僧人,他以会茶道而出名,精通茶具.而且他收藏的茶有几等,看客人的贵贱而分别煮不同的茶给他;那最好的茶,若不是贵人或识茶之人,是不会给他的.一天,有一贵客来到,僧人待他很恭敬,给出好茶,亲自冲茶给他,等待客人的称赞.贵客一直沉默不言.僧人很疑惑,再拿出最好的给客人.茶快喝完了.僧人等不急了,鞠了一个躬,说:"这个茶味道如何?"贵客拿着茶杯拱手,说:"有点热了."讽刺的是阿谀谄媚的人和贵客那样的没有什么修养文化的人...
形容对一个人彻底心凉失望的古诗词展开全部 形容对一个人彻底心凉失望的古诗词有: 江南江北愁思,分付酒螺红 。
——方岳《水调歌头·平山堂用东坡韵》时光只解催人老,不信多情,长恨离亭,泪滴春衫酒易醒 。
——晏殊《采桑子·时光只解催人老》相呼已到无人境,何处玉箫吹一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