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斗的诗词( 二 )


这句诗改变了七字句习用的音节,采取上二下五的句法,更增强了它的感染力 。
这里的“催字”,有人说是催出发,和下文似乎难以贯通 。
有人解释为:催尽管催,饮还是照饮 。
这也不切合将士们豪放俊爽的精神状态 。
“马上”二字,往往又使人联想到“出发”,其实在西域胡人中,琵琶本来就是骑在马上弹奏的 。
“琵琶马上催”,是着意渲染一种欢快宴饮的场面 。
诗的三、四句是写筵席上的畅饮和劝酒 。
过去曾有人认为这两句“作旷达语,倍觉悲痛” 。
还有人说:“故作豪饮之词,然悲感已极” 。
话虽不同,但都离不开一个“悲”字 。
后来更有用低沉、悲凉、感伤、反战等等词语来概括这首诗的思想感情的,依据也是三四两句,特别是末句 。
“古来征战几人回”,显然是一种夸张的说法 。
清代施补华说这两句诗:“作悲伤语读便浅,作谐谑语读便妙,在学人领悟 。
”(《岘佣说诗》)之所以说“作悲伤语读便浅”,是因为它不是在宣扬战争的可怕,也不是表现对戎马生涯的厌恶,更不是对生命不保的哀叹 。
回过头去看看那欢宴的场面:耳听着阵阵欢快、激越的琵琶声,将士们真是兴致飞扬,你斟我酌,一阵痛饮之后,便醉意微微了 。
也许有人想放杯了吧,这时座中便有人高叫:怕什么,醉就醉吧,就是醉卧沙场,也请诸位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早将生死置之度外了 。
可见这三、四两句正是席间的劝酒之词,而并不是什么悲伤之情,它虽有几分“谐谑”,却也为尽情酣醉寻得了最具有环境和性格特征的“理由” 。
“醉卧沙场”,表现出来的不仅是豪放、开朗、兴奋的感情,而且还有着视死如归的勇气,这和豪华的筵席所显示的热烈气氛是一致的 。
这是一个欢乐的盛宴,那场面和意境决不是一两个人在那儿浅斟低酌,借酒浇愁 。
它那明快的语言、跳动跌宕的节奏所反映出来的情绪是奔放的,狂热的;它展现出的是一种激动和向往的艺术魅力,这正是盛唐边塞诗的特色 。
也有人认为全诗抒发的是反战的哀怨,所揭露的是自有战争以来生还者极少的悲惨事实,却出以豪迈旷达之笔,表现了一种视死如归的悲壮情绪,这就使人透过这种貌似豪放旷达的胸怀,更加看清了军人们心灵深处的忧伤与幻灭 。
参考资料 古诗文网:http://www.gushiwen.org/
形容“战斗”的诗句有哪些?展开全部 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 。
——张可久《卖花声·怀古》 译文:美人虞姬自尽在乌江岸边,战火也曾焚烧赤壁万条战船,将军班超徒然老死在玉门关 。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
——王昌龄《出塞二首·其一》 译文: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守边御敌鏖战万里征人未回还 。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
——纳兰性德《长相思·山一程》 译文:将士们不辞辛苦地跋山涉水,马不停蹄地向着山海关进发 。
夜已经深了,千万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 。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
——杨炯《从军行》 译文:我宁作百夫长冲锋陷阵,也不耐守笔砚做个书生 。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译文:笛响起来了,天气寒冷,霜雪满地 。
夜深了,将士们都不能安睡:将军为操持军事,须发都变白了;战士们久戍边塞,也流下了伤时的眼泪 。
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 。
——戚继光《马上作》 译文:一年三百六十日,我都是带着兵器骑着战马在疆场上度过的 。
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 。
——屈原《国殇》 译文:战士手持吴戈身披犀甲,敌我战车交错刀剑相接 。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
——卢纶《和张仆射塞下曲·其二》 译文:林中昏暗风吹草动令人惊,将军夜中搭箭拉弓显神勇 。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
——李贺《雁门太守行》 译文: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我军严待以来,阳光照耀铠甲,一片金光闪烁 。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译文:剑门外忽传收复蓟北的消息,初闻此事分外欢喜泪洒衣衫 。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