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民古诗词( 五 )


让我不由得发出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的感慨,若你我今生无缘,何苦要相识相知 。
连绵的秋雨仿佛是我的心雨,散落的雨滴,滴答在你的脸颊 。
我仿佛看到一袭红衫,手扶瑶琴,轻拨着心曲,而我却轻摇折扇赋诗低吟 。
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
4. 带着孤独的心,在飘散中,守候温暖,留有一缕忧伤,守候花开,花开是画,花落是诗 。
世事繁华,红尘若梦,金粉荟萃却如幽兰之境,繁华绮丽亦能身静心远,零落沉寂……
120字的古诗词 雨霖铃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方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待与何人说!
杜甫的同情人民疾苦的古诗词名句一、《春望》 杜甫《春望》 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
[注释]1、国破:指国都长安被叛军占领 。
2、感时花溅泪:因感叹时事,见到花也会流泪 。
3、浑:简直 。
4、不胜簪:因头发短少,连簪子也插不上 。
[评析]唐玄宗天宝十五年(756)七月,安史叛军攻陷长安,肃宗在灵武即位,改元至德 。

【为人民古诗词】

杜甫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叛军俘至长安,次年(至德二年)写此诗 。
诗人目睹沦陷后的长安之箫条零落,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不免感慨万端 。
诗的一、二两联,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三、四两联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 。
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反映了诗人热爱祖国,眷怀家人的感情 。
今人徐应佩、周溶泉等评此诗曰:“意脉贯通而平直,情景兼备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 。
”此论颇为妥帖 。
“家书抵万金”亦为流传千古之名言 。
【原文点击】春 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
【意境赏析】756年六月,安史叛军攻下长安 。
七月,唐肃宗在灵武即位,杜甫听到消息后去投奔肃宗 。
途中为叛军俘获,带到长安 。
《春望》写于次年三月 。
它集中地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感人至深 。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
”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 。
一个“破”字,使人触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 。
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营造了气氛 。
同时此联对仗工整,圆熟自然,诗意跌宕 。
“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对照强烈 。
“国破”之下继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出人意表;“城春”原当为明媚之景,而后缀以“草木深”则叙荒芜之状,先后相悖 。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
”这两句通常解释为,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落泪惊心 。
另一种解释为,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 。
两说虽则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一则触景生情,一则移情于物,都表达了感时伤世的感情 。
本联以“感时”一语承上,以“恨别”一语启下,章法分明 。
诗的这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 。
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思念亲人 。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
”自安史叛乱以来,“烽火苦教乡信断”,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仍连续不断 。
诗人妻子儿女在鄜州,一家人的安危使他魂牵梦绕,家书不至,他如何放心得下?“抵万金”写出了家书的珍贵,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表达了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 。
这是人人心中会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产生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
”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惨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禁于百无聊赖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 。
“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