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步高诗词写作讲义( 六 )


早寒江上有怀诗的开头两句,扣诗题“早寒江上” 。
“木落雁南度”是眼中所见“早寒”景象,“北风江上寒”更多地着眼于自身的感受 。
两句诗很具体的写出了季节气候特点,应该说,就是写实;但这两句写早寒景象的诗是为下面的抒情做准备的,所以又有起兴的作用 。
最后两句,从表面看写归路之难,仔细推敲我们发现这里不是纯粹写实,有着很深的含意 。
孟浩然曾与唐玄宗开元十五年到长江下游漫游过一次,开元十七年至二十一年孟浩然再到吴越漫游 。
这首诗可能作与漫游时期 。
因离乡日久,触景生情,便在诗中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并抒发了心境的迷茫之情 。
写景自然典型,抒情真切深入,可以称之为“情因景生,情景交融” 。
送友人有声有色,声情并茂 。
这是一首送别作 。
但这首诗通过对送别环境的描写,表达了李白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
这是一首充满诗情画意的送别诗,诗人与友人策马辞行,情意绵绵,动人肺腑 。
这首送别诗写得新颖别致,不落俗套 。
诗中青翠的山岭,清澈的流水,火红的落日,洁白的浮云,相互映衬,色彩璀璨 。
班马长鸣,形象新鲜活泼 。
自然美与人情美交织在一起,写得有声有色,气韵生动 。
诗的节奏明快,感情真挚热诚而又豁达乐观,毫无缠绵悱恻的哀伤情调 。
这正是评家深为赞赏的李白送别诗的特色 。
鲁山山行本诗是作者梅尧臣登山的一个过程,首先表达的是登山书怀的一种喜悦,看到奇美的景色作者感到无比的惊喜与心旷神怡,但是到了最后作者...
我想提个关于诗词写作方面的问题关于诗词写作技巧方面,有些韵脚一...诗词创作技巧----略说技巧 http://www.gjart.cn 2006-5-6 13:24:09 诗贵真情,也就是说要有真情实感,但同时,诗作要有艺术感染力,要能够吸引读者,这就有一个技巧性的问题 。
意大利批评家塔索在《论诗的艺术》中说:“有志于写作……的每一位诗人,应当注意三件事,即选择题材,使它能够接受诗人努力追求的最完美的形式;赋予题材以这种形式;用最精致、最适宜的装饰,把题材打扮起来 。
”认 为这就是诗词创作的技巧问题,大约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 一是谋篇,也就是诗词的整体设计 。
包括题材、内容、布局、层次等 。
二是修饰,也就是诗词的艺术设计 。
包括造句、遣词、选形(哪几个汉字组合更美观)、辨音(哪几个汉字的搭配更动听)、押韵(当然也有不用韵的)、节拍、旋律等 。
说到技巧问题,对一句话记得特别清楚,那是巴金在80年代初期会见南斯拉夫作家时提到的:“我主张文学的最高技巧是无技巧,不要靠外加技巧来吸引人 。
”认为此言极是,道出了艺术的辩证法,揭示了艺术创作规律和审美规律,是对传统创作经验的总结和形象化表述 。
实际上,在我国诗词创作乃至整个艺术创作中,历来有两种美感追求,即“错采镂金”之美和“芙蓉出水”之美,并且认为后者是更高的但又难以企及的境界 。
“芙蓉出水”之美追求的是平淡、自然、单纯、质朴,也就是“无技巧”之美,在整个艺术创作和欣赏中得到普遍运用 。
比如: 李太白论诗:“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
(《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 谢榛说:“自然妙者为上,精工者次之” 。
(《四溟诗话》) 《乐记·乐论》主张音乐:“大乐必易,大礼必简” 。
董其昌论画:“工不如拙”,“以淡胜工” 。
(《画禅室随笔》) 黄庭坚论书:“凡书要拙多于巧”,“守实去华”,“质胜于文” 。
(《山谷老人刀笔》) 李渔论戏曲:“能与浅处见才,方是文章高手” 。
(《闲情偶寄》) 姚鼐论文:“文章之境,若佳于平淡,错词遣语,有若自然生成者” 。
(《与王铁夫书》) 凡此种种告诉我们,艺术之美在于形式而不即是形式,离开形式固然没有美,但只有形式也不能成为美 。
这正如法国艺术大师罗丹所说:“真正的艺术是忽视艺术的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运用比喻、拟人、象征等任何技巧,但我们却从平淡中得到美的享受和深刻启迪 。
因此我们说,诗词创作来源于诗友对生活感受的喷发,而不是技巧的表演,毕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
宋代大诗人陆游在晚年回顾自己的创作时,深有感慨地对自己的儿子说:“我初学诗日,但欲工藻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