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黄鹤楼诗词选录( 六 )


不见黄鹤楼,寒沙雪相似 。
王维 城下沧浪水,江边黄鹤楼 。
朱阑将粉堞,江水映悠悠 。
菩萨蛮 黄鹤楼全诗的意思展开全部菩萨蛮·黄鹤楼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 。
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 。
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 。
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译文:多少大河流贯中国, 而潜隐之一条铁路连接南北 。
烟云细雨舒卷着迷茫,龟山与蛇山紧锁着长江 。
昔日的黄鹤已飞去了何方? 如今这儿只有些游客过往, 我将借酒浇江以表慷慨, 我的心之潮汐胜似滚滚长江的浪涛 。
《菩萨蛮·黄鹤楼》是毛泽东于1927年创作的一首词 。
该词是在当时中国正处多事之秋,大革命处于低潮时期,北伐虽然获得了一些胜利,但军阀及各种势力依然存在,蒋介石总揽大权、积极反共的背景下创作的 。
该词表达了毛泽东对于他所处的时代的沉郁抱负和热切期待,也写出了对革命前途的焦虑,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对革命抱有坚定信念的乐观 。
...
登黄鹤楼的读后感 记得黄鹤楼,原本是因为喜欢唐代诗人崔颢的诗 。
我知道,在岁月的流逝中,诗词深藏一种慑魄的力量,一种神秘的韵律,像一双幽幽的眼睛与你对视,让你不由得怦然心动 。
不久前的一天,我便走进了诗的意境 。
崔颢当年游黄鹤楼,留下一诗:“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
睛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
”因为是题了壁的,故而读之者众,以至而令李白读而却步 。
《唐才子传》载:“及李白来,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
’无作而去 。
”李白,世称诗仙,却无骄横之态,看到崔颢的诗题在楼头,自度不能过之,便敛手不题 。
笔者既为李白谦逊、明智之举叹服,又为崔颢在诗中流露的苦叹而砥砺感奋 。
我总以为,记住了一个人,最重要的是记住了一种胸襟,一种抱负 。
黄鹤楼坐落在海拔高度为61.7米的蛇山西端,占地1200平方米,建筑面积4000余平方米,楼分五层 。
72根大柱拔地而起,60个翘角层层凌空,五层的飞檐斗拱潇洒大方 。
伫立在黄鹤楼前,前尘往事,在我眼前刹地幻化成道道生动的流韵……公元223年(吴黄武二年),魏、蜀、吴三国大战犹酣 。
在吴江夏长江汉水交汇处对面的黄鹄矶上,一座供军事瞭望用的戍楼突兀而起 。
50多年以后,吴为晋所灭,戍楼失去军事作用 。
由于它临江负险,高标卓立,随着江夏郡的发展逐渐演变成了人们登临游憩的场所 。
因为时代的变迁,黄鹤楼亦几经迁址,且由于历代能工巧匠的精心构筑,建筑风格亦发生变异,楼中大厅内陈列的历代黄鹤楼模型——宋楼的雄浑,元楼的堂皇,明楼的隽秀,清楼的奇特,无疑帮助游客弥补了时空造成的缺憾 。
自然,五座模型中,当数现在的黄鹤楼最为多彩多姿,其形态壮观,美丽别致,自不待言 。
楼的周围,楼群鳞次栉比,争着拔地而起,似乎在迎合城市高涨的情绪 。
可它们谁也没有超过她的高度,黄鹤楼依然“鹤立鸡群”,这便是天下名楼的无限魅力 。
在黄鹤楼正面入口 。
一副楹联让人颇觉别具一格 。
这是由刘海粟大师书写的传为吕岩旧题的楹联,曰:“由是路,入是门,奇树穿云,诗外蓬瀛来眼底;登斯楼,览斯景,怒江劈峡,画中天地壮人间 。
”这副楹联飘渺神奇,颇有道骨仙风之韵 。
吕岩,字洞宾,号纯阳子,是“八仙”之一 。
历史上确有其人,且得过功名,当过县令 。
他与黄鹤楼的关系无从考查,但在有关黄鹤楼起源的神话中,却是个十分注目的人物 。
传说他成仙后,曾多次到黄鹤楼来想点化度人,有时变作卖桃老翁,有时是售墨货郎,但遇到的尽是“肉眼凡胎”,无人可度,于是题下这副楹联,忿然而去,绝迹不来 。
登黄鹤楼,一种踏唐履宋的感觉油然而生 。
一层又一层楼,你会感到那是一部部线装书,而你则穿行在一个诗街词巷里,每一步都踩着唐诗宋词 。
你甚至感到有一种发自于唐宋甚至于更远更远的光束,穿过时间隧道,把黄鹤楼这座名楼照得通亮通亮 。
那是一种目光,一种鉴古知今、永不疲惫的思想之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