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教学反思怎么写?( 五 )


传统的课程教学中 , 课堂是教师表演的舞台 , 只有教师讲学生听 , 没有学生的天地 , 而如今课程的改革也推动了课堂教学的改革 , 这种一个人在上 , 多人端坐的满堂灌已不复存在 , 让学生走进课堂 , 成为课堂的主人 , 在活动中体验 , 在动手操作的环境中做到师生交融 , 生生互动 , 教学活动应是一种相互交往 , 在教学过程中 , 强调师生间的动态信息 。使学生在观察、活动中得到情感的体验 , 正好符合新课标中的探究思想--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体验、探究和领悟 。
教育理念的转变 , 也体现在课前的任务、课堂的活动、课后的延续和知识的连续这样一个完整过程中 。课堂中的活动应是在教师指导或参与下的学生的自主活动 , 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情感 , 指导其行为 , 给学生更多的思考和自我感悟的空间 , 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 。如在《幅员辽阔的祖国》这一课 , 我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了我国三十四个省级行政区的卡片 , 并让他们自己拼成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地图 , 这项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 也让他们记住了各省区的名字 , 更重要的是 , 在这个过程中 , 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 培养了他们的爱国思想 , 这正是《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 。
教材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 , 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挖掘和提炼有教育意义的素材 , 在学生最熟悉、最普通的生活情境中呈现问题 , 强调学生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入手 , 从班集体中的小事入手 , 紧抓集体中常见的不良现象 , 如在《我们的班集体》一课中 , 我们召开了"我的心里话"发布会 , 事先要求学生搜集各自的心里话 , 以便于活动的顺利进行 , 目的在于提升学生在集体中与人交流、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所以 , "我们选择一种什么样的教育 , 就为孩子选择了一种什么样的生活" 。
《品德与社会》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 , 主要将学生置身于社会生活中 , 认识社会 , 了解社会 , 同时形成良好的习惯品质 , 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它更是让学生走进历史 , 在认识祖国辉煌历史的基础上 , 了解祖国遭受屈辱和人民顽强抗争的史实 , 进一步增进爱国主义情感 。
但有的时候我还在以我的想法代替学生的思考 , 自己的教学思路还不够开阔 , 没有多渠道收集资料、信息 , 课堂上贴近学生的生活不够 。在今后的教学中 , 我将努力做到以下几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