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围屋诗词( 二 )


5.
客家围屋的构造材料,结构,安排,布局 以迁徙移民为特征的“客家民系”,在漫长的历史文化进程 中,其谋生手段,生活习俗、语言变异到居住形式等都具有鲜明 的中原传统文化特色 。
堂屋、杠屋、围龙屋、方楼、圆楼等统称为“客家土楼” 。
这种建筑形式,从选址到平面空间的组合,体现着客家人重视 “天人感应”,追求“天人合一”,并崇尚自然的理性选择 。
“天、地、人”是宇宙整体与社会的和谐,自然节律的共存,这 反映客家人顺应自然的文化内涵 。
这环境空间就是一个地域的地 形、地质、水文、日照、风向、气候和自然景观的综合优选 。
“背山”是朝向阳光,有利于日照、通风及阻挡冬日寒流 。
“面 水”可保障生产、生活用水;有利于灌溉庄稼或水利交通 。
坡地 的树林竹丛,利于排洪防涝,水土保持,更为农具的制作提供素 材 。
儒家思想是东方文化的象征 。
“仁、义、礼、智、信、忠、 孝”这伦理道德观念承传了客家意识,也体现了孔孟之道的儒家 思想 。
祠堂是客家人突出祖先崇拜,维系宗族意识,加强家族凝 聚力的地方 。
祖屋或学塾书院,以中庭厅堂为核心,房屋四周组 成祠宅合一的集居群,称之为堂屋 。
以此为中轴线,左右对称布 局,主次分明,人口增多时,几代同堂而不断向外扩充 。
其渊源 于中原传统礼制府第式院落民居和庄园式坞堡的基本形制 。
“逢山必有客,无客不住山 。
”自西晋末年“永嘉之乱”,客家居民为避战祸及饥荒而南迁 。
漫漫长路,长途跋涉,披荆斩 棘,为求生存发展而于崇山峻岭或是重峦叠嶂的丘陵地区筑室而 居 。
山高林密,盗匪出没,流寇侵袭,当地土著的领地纷争械 斗,以及猛兽虫蛇的袭击,为在新的环境中生存下来,必须“聚 族而居” 。
这就创造了一种集体安全防卫的“围屋”居住形式,也就是:方楼、圆案、村围、围龙屋、五凤楼等独特的“土楼文 化” 。
围屋是客家民系的文化特征之一,也是世界建筑史上的特异 形态 。
其不仅反映出客家人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审美情趣,而且更 集中地反映了客家人的“大家族小家庭”家族制的社会组织和宗 法观念的生活方式 。
这些围屋,在深圳龙岗的“鹤湖新居”,坪 山镇的“大万世居”,坑梓镇的“龙田世居”和香港元朗锦田吉 庆围和沙田的曾家大屋、一贯世居、山下围等都各具岭南客家民 居的特色 。
围屋是由堂屋发展而成的二堂、三堂式组合堂屋,或且连成 一片村落,由外墙围起来的封闭式房屋,外墙常作防护围墙,四 角常常设有雕楼 。
祖堂分散各户各家,而以水井和庭院为中心 。
在建造时多以黄泥加石灰夯土版筑技术结合,因地制宜,就地取 材,创造出适应南方山区历史地理条件、自然环境的生存防御体 系———土楼 。
具有防震、防火、防盗、通风、日照、采光以及 隔热、保温、冬暖夏凉等的构造特点 。
闽西一带的圆形土楼建筑 艺术,更富传奇色彩,像地下冒出来的“大蘑菇”,宛如从天而 降的“飞碟” 。
加上群山环抱,峰峦叠翠的田园风光更令人陶 醉,被国际建筑界友人誉为“世界独一无二的神话般山区建设的 模式”,是东方文明的一颗黑珍珠 。
龙南客家围屋的龙南客家围屋的特点 客家围屋是客家文化的实物载体,它保存了中原远古风情习惯、生活方式,是古代客家民居的主要建筑形式 。
它集家、祠、堡于一体,墙体由青砖或花岗砌成,易守难攻,非常坚固 。
赣南以方围为主,其数量之多、规模之大、风格之特别、保存之完好,龙南为全国之最,并于2007年10月25日被上海大世界基尼斯立项为“拥有客家围屋最多的县” 。
一般有三至四层,大的有九栋十八厅,内有粮仓、水井、排污道、草坪、戏台等 。
围屋内的建筑结构大致可分为3种,杨村燕翼围的房屋依围墙而建,层层以走马楼环通,围内系一空坪;还有黄沙的湾子围、里仁的沙坝围等为“口”字形结构;里仁的渔仔潭围及桃江乡的龙光围,围内以一祠厅为主体建筑,为“回”字型结构;关西新围内主体结构“三进三开”,为“国”字型结构,各具特色 。
除方形围屋外,龙南还有少量其他造型的围屋,如临塘黄竹陂的谢屋圆围、里仁栗园的八卦围、杨村东水半圆形的乌石围、渡江象塘和关西镇随形而建呈不规则形的果龙围、西昌围等 。
龙南典型的围屋代表有关西新围、杨村燕翼围、乌石围、里仁栗园围、渔仔潭围、沙坝围、桃江龙光围、纹龙耀三围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