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赏析( 九 )


稻花香里说丰年 , 听取蛙声一片 。
七八个星天外 , 两三点雨山前 。
旧时茅店社林④边 , 路转溪桥忽见⑤ 。
【注释】①西江月:词牌名 。
②黄沙:黄沙岭 , 在江西上饶的西面 。
③“明月”句:苏轼《次韵蒋颖叔》诗:“明月惊鹊未安枝 。
”别枝:斜枝 。
别枝惊鹊:惊动喜鹊飞离树枝 。
④社林:土地庙附近的树林 。
⑤见:同“现” 。
“明月别枝惊鹊”中的“别枝” , 古诗词选本都注为:别枝 , 旁枝 , 与“主干”相对而言;一说另一枝 。
我们认为:“别”字应作动词讲 , 是“上”的意思 。
该句展示的是如下意境:词人夜行在黄沙岭的山间小道上 , 此时月亮已升到半空 , 但由于月光被山岭所挡 , 词人所处的位置及鹊儿所在的枝头还是比较昏暗的 。
随着月亮的上升 , 月光越过山顶泻向词人 , 词人忽然觉得眼前亮了起来 , 抬头一看 , 一轮皎洁的明月已然挂上了枝头 , 树枝上的鹊儿也因突然受到月光的刺激而惊动不安起来 。
【译文】 明亮的月光惊起了枝头的喜鹊 , 清爽的夜风吹来了蝉儿的鸣叫 。
稻花飘香谈论着丰收的年景 , 耳听得阵阵田蛙歌唱 。
稀疏的星星刚还远挂天边 , 转眼滴滴细雨洒落山前 , 要下大雨了 。
过去的小茅草屋还在土地庙的树林旁 , 道路转过溪水的源头 , 它(指茅店)便忽然出现在眼前 【赏析】这首词是辛弃疾贬官闲居江西时的作品 。
着意描写黄沙岭的夜景 。
明月清风 , 疏星稀雨 , 鹊惊蝉鸣 , 稻花飘香 , 蛙声一片 。
词从视觉、听觉和嗅觉三方面抒写夏夜的山村风光 。
情景交融 , 优美如画 。
恬静自然 , 生动逼真 。
是宋词中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佳作 。
【今译】江亭(译)·夜晚走在乡村的小路上 月儿出来惊动了树枝上的熟睡的鹊儿 ,  轻轻吹拂的夜风中不时送来阵阵蝉鸣 。
稻花飘香沁人心脾(预示丰收) ,  驻足聆听那一片蛙声 ,  好似在为人们的丰收而欢唱着…… 你看 , 天边还偶尔看得见七八颗星星 ,  转眼山前便洒落了两三点雨 。
大雨将至 , 赶紧避雨 , 可一向熟悉的茅店竟找不到了 ,  跑到溪头转弯处 ,  嘿 , 茅店不就在眼前么? 【译读】 明亮的月光惊起了正在栖息的鸟鹊 , 它们离开枝头飞走了 。
在清风吹拂的深夜 , 蝉儿叫个不停 。
稻花香里 , 一片蛙声 , 好像是在诉说好年成 。
不一会 , 乌云遮住 了月亮 。
只有远方的天边还有七八颗星星在闪烁 , 山 前竟然落下几点雨 。
行人着慌了:那土地庙树丛旁边过去明明有个茅店可以避雨 , 现在怎么不见了?他急急从小桥过溪 , 拐了个弯 , 茅店就出现在他的眼前 。
《西江月》原题是《夜行黄沙道中》 , 记作者深夜在乡村中行路所见到的景物和所感到的情绪 。
读前半片 , 须体会到寂静中的热闹 。
“明月别枝惊鹊”句的“别”字是动词 , 就是说月亮落了 , 离别了树枝 , 把枝上的乌鹊惊动起来 。
这句话是一种很细致的写实 , 只有在深夜里见过这种景象的人才懂得这句诗的妙处 。
乌鹊对光线的感觉是极灵敏的 , 日蚀时它们就惊动起来 , 乱飞乱啼 , 月落时也是这样 。
这句话实际上就是“月落乌啼”(唐张继...
八年级上册期中语文考试复习 观刈麦白居易田家少闲月 , 五月人倍忙 。
夜来南风起 , 小麦覆陇黄 。
妇姑荷簟食 , 童稚携壶浆 。
相随饷田去 , 丁壮在南冈 。
足蒸暑土气 , 背灼炎天光 。
力尽不知热 , 但惜夏日长 。
复有贫妇人 , 抱子在其傍 。
右手秉遗穗 , 左臂悬敝筐 。
听其相顾言 , 闻者为悲伤 。
家田输税尽 , 拾此充饥肠 。
今我何功德 , 曾不事农桑 。
吏禄三百石 , 岁晏有馀粮 。
念此私自愧 , 尽日不能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