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回忆叹惋的诗词( 二 )


本联下句中的望帝 , 是传说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 , 名叫杜宇 。
后来禅位退隐 , 不幸国亡身死 , 死后魂化为鸟 , 暮春啼苦 , 至于口中流血 , 其声哀怨凄悲 , 动人心腑 , 名为杜鹃 。
杜宇啼春 , 这与锦瑟又有什么关联呢?原来 , 锦瑟繁弦 , 哀音怨曲 , 引起诗人无限的悲感 , 难言的冤愤 , 如闻杜鹃之凄音 , 送春归去 。
一个“ 托”字 ,  不但写了杜宇之托春心于杜鹃 , 也写了佳人之托春心于锦瑟 , 手挥目送之间 , 花落水流之趣 ,  诗人妙笔奇情 , 于此已然达到一个高潮 。
看来 , 玉溪的“春心托杜鹃” , 以冤禽托写恨怀 , 而“佳人锦瑟怨华年”提出一个“怨”字 , 正是得其真实 。
玉溪之题咏锦瑟 , 非同一般闲情琐绪 , 其中自有一段奇情恨在 。
律诗一过颔联 , “起”“承”之后 , 已到“转”笔之时 , 笔到此间 , 大抵前面文情已然达到小小一顿之处 , 似结非结 , 含意待申 。
在此下面 , 点笔落墨 , 好象重新再“起”似的 。
其笔势或如奇峰突起 , 或如藕断丝连 , 或者推笔宕开 , 或者明缓暗紧 , 手法可以不尽相同 , 而神理脉络 , 是有转折而始终贯注的 。
当此之际 , 玉溪就写出了“沧海月明珠有泪”这一名句来 。
珠生于蚌 , 蚌在于海 , 每当月明宵静 , 蚌则向月张开 , 以养其珠 ,  珠得月华 , 始极光莹 。
这是美好的民间传统之说 。
月本天上明珠 , 珠似水中明月;泪以珠喻 , 自古为然 , 鲛人泣泪 , 颗颗成珠 , 亦是海中的奇情异景 。
如此 , 皎月落于沧海之间 , 明珠浴于泪波之界 , 月也 , 珠也 , 泪也 , 三耶一耶?三即一耶?在诗人笔下 , 已然形成一个难以分辨的妙境 。
我们读唐人诗 。
一笔而能有如此丰富的内涵、奇丽的联想的 , 舍玉溪生实不多觏 。
那么 , 海月、泪珠和锦瑟是有什么关联可以寻味呢?钱起的咏瑟名句不是早就说“二十五弦弹夜月 , 不胜清怨却飞来”吗?所以 , 瑟宜月夜 , 清怨尤深 。
如此 , 沧海月明之境 , 与瑟之关联 , 不是可以窥视的吗 对于诗人玉溪来说 , 沧海月明这个境界 , 尤有特殊的浓厚感情 。
有一次 , 他因病中末能躬与河东公的“乐营置酒”之会 , 就写出了“只将沧海月 , 高压赤城霞”的句子 。
如此看来 , 他对此境 , 一方面于其高旷皓净十分爱赏 , 一方面于其凄寒孤寂又十分感伤:一种复杂的难言的怅惘之怀 , 溢于言表 。
晚唐诗人司空图 , 引过比他早的戴叔伦的一段话:“诗家美景 , 如蓝田日暖 , 良玉生烟 , 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 。
” 这里用来比喻的八个字 , 简直和此诗颈联下句的七个字一模一样 , 足见此一比喻 , 另有根源 , 可惜后来古籍失传 , 竟难重觅出处 。
今天解此句的 , 别...
对心爱的东西失去,伤心欲绝的诗词展开全部 1沧海月明珠有泪 , 蓝田日暖玉生烟——《锦瑟》李商隐 (美好的事物、时光、爱人都如蓝田之玉烟消云散)2此情可待成追忆 , 只是当时已惘然——《锦瑟》李商隐3十年生死两茫茫 , 不思量 , 自难忘——《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苏轼(悼念亡妻)4人生若只如初见 , 何事秋风悲画扇 。
等闲变却故人心 , 却道故人心易变 。
——纳兰性德/纳兰容若5赌书消得泼茶香 , 当时只道是寻常——纳兰性德(故人已逝 , 回忆往昔 , 无限叹惋 , 当时只道是寻常)6曾经沧海难为水 , 除去巫山不是云——《离思》元稹(悼念亡妻)7悲莫悲兮生别离 , 乐莫乐兮新相知——《九歌·少司命》屈原8去年今日此门中 , 人面桃花相映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