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回忆叹惋的诗词( 六 )


六年级下册古诗三首展开全部 本课选编了三首古诗:《长歌行》《七步诗》和《出塞》 。
《长歌行》是一首汉代乐府民歌 , 全诗的大意是:园子里那绿色蔬菜上的露珠 , 等到太阳一出就晒干了;温暖的春天给万物带来了恩惠 , 使它们充满了生机 , 可常常担忧秋天的到来 , 因为一到秋天 , 草木枯黄 , 百花凋零 , 万物失去了生命的活力;所有的河流都向东流入大海 , 什么时候才能流回来呢?青少年时期不努力学习 , 到老了伤心后悔也没有什么用了 。
前四句通过朝露易逝、花草枯萎和百川归海说明美好时光短暂而易逝 , 且一去不复返 , 后一句直抒胸臆 , 劝诫人们珍惜时光 , 及早努力 , 不要等老了再徒然叹息 。
《七步诗》的作者是三国时期的诗人曹植 。
全诗的大意是:锅里煮着豆子 , 是想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 , 留下豆汁来作羹;豆秸在锅底下燃烧 , 豆子在锅里面哭泣;豆子和豆秸本来是同一条根上生长出来的 , 豆秸怎能这样急迫地煎熬豆子呢!前两句描述了燃萁煮豆这一日常生活现象 , 后一句话锋一转 , 集中抒发了曹植内心的悲愤 , 他显然是在质问曹丕:我与你本是同胞兄弟 , 为什么要如此苦苦相逼? 《出塞》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作品 。
“出塞” , 就是到边防线上去戍守边疆 。
古代描写军旅生活的诗歌 , 大都要写到明月 , 写到边关 , 明月和边关已经成了戍边将士生活中的两个典型景物 。
大概守卫边关的战士们 , 白天军务繁忙没有时间想家 , 到了静夜 , 面对边塞荒凉的关山 , 孤寂凄清 , 举头望见那千里与共的明月 , 低下头不免思念起故乡的亲人来 。
全诗的大意是:这明月就是秦汉时戍边将士仰望过的明月 , 这边关就是秦汉时戍边将士守卫的边关 , 久别亲人 , 经过长途跋涉 , 到边防线上驻守的将士们还没能回到家乡 。
只要有李广那样的大将戍守边关 , 就不会让胡人的骑兵越过阴山南下入侵了 。
全诗反映了作者对驻守边疆的将士们久征未归的同情 , 也表达了诗人希望朝廷起任良将 , 早日平息边塞战争 , 使国家得到安宁 , 人民过上安定生活的美好心愿 。
二、学习目标 1.学会三个生字 。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
背诵课文并默写《出塞》 。
3.了解诗歌大意 , 感受诗人的真挚感情 。
三、教学建议 1.学习新课之前 , 可引导学生举行小小赛诗会 , 背诵一些曾读过的古诗(包括课内外读的) , 或创设一些情境 , 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 。
2.教学本课前 , 可让学生回忆学习古诗的方法 。
在自读的基础上 , 借助课文中的注释 , 了解诗歌的大意 , 并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纠正读音 , 说说诗句的意思 。
学生对诗歌大意有了基本了解后 , 再指导边读边在头脑中形成画面 , 把想象的景象用自己的话说出来 。
然后通过朗读 , 进一步体会每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 并力求在朗读中表达出这种感情 。
最后 , 组织学生背诵、默写 。
3.引导学生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 可以分几步进行 。
首先 , 引导学生了解诗歌讲了些什么(即大体理解诗意 , 不是逐字逐句讲析) 。
比如 , “本自同根生 , 相煎何太急” , 学生只有知道这句诗讲的是“豆子和豆秸本来是同一条根上长出来的 , 豆秸怎能如此急迫地去煎熬豆子呢” , 才能体会到曹植对同根相煎的悲愤感情 。
其次 , 要引导学生抓住诗中的重点语句 。
《长歌行》、《七步诗》都是借物抒情的 , 对物的描写是为了引出要表达的主要意思 , 因此要抓住表达主要意思的“少壮不努力 , 老大徒伤悲” , “本自同根生 , 相煎何太急”这些重点诗句 , 去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
第三 , 要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描述的意境 , 如《出塞》 , 可引导学生想象 , 那些背井离乡、长途跋涉来戍守边关的战士 , 面对一轮明月 , 可能会想些什么 , 从而体会诗人同情戍边将士、渴望和平的感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