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鉴赏400字( 六 )


信手拈来 , 前后无一丝牵强 。
紧接着诗人似乎未恍悟 , 仍困在鼻前的幽香中 。
“今日是何朝” , 是自呓还是询问 , 不得而知 。
只知道诗人徜徉其中 , 产生一种飘飘然的时空叠错之感了 。
韩愈曾被贬阳山 , 途中在船上逗留了几天 , 走出船舱忽觉天晴 , 也产生了一种久违的感受 , 像是搅乱了时空 , 不禁发问“今朝是何期” 。
久未逢物 , 突然呈现在面前 , 当然有陌生之感 , 甚至要问是否穿越时空了 。
荆公的感受大抵相同 。
手中的梅白似雪 , 故以为雪未消 , 春天未到 , 而明明香气扑鼻 , 浓厚得还以为人间不多闻 , 错觉自此产生 。
全词以恍惚的发问收尾 , 韵味更加悠长 。
由于此词史料稀少 , 我无法确定这是在什么环境下所作 。
唯一可以推论的 , 是荆公后期的隐居生活中 , 大量的山水田园诗、状物咏志诗代替了之前的政治诗 , 情趣渐露 , 艺术风格偏于雅丽 。
其中有《泊船瓜洲》、《梅花》等诗 , 亲近自然 , 诗风淡雅 。
因此标签其为咏梅诗也无可厚非 。
本词含蓄委婉 , 精丽工巧 , 是王安石咏物诗的典例 。
值得一提的是 , 荆公颇爱梅 , 常写常新 , 心境清凉 , 意境空灵 。
张岱在《陶庵梦忆》里提到:“人无癖不可与交 , 以其无深情也 。
”这么看来 , 荆公的隐居生活 , 倒是别有情趣 , 真心深情都齐了 。
生命中最动人的旁逸 , 大概在于此 。
《观沧海》的赏析 400字 急要!展开全部 《步出夏门行》(观沧海)赏析 曹 操东临碣石 , 以观沧海 。
水何澹澹 , 山岛竦峙 。
树木丛生 , 百草丰茂 。
秋风萧瑟 , 洪波涌起 。
日月之行 , 若出其中;星汉灿烂 , 若出其里 。
幸甚至哉 , 歌以咏志 。
《步出夏门行》 , 又名《陇西行》 , 属古乐府《相如歌·瑟调曲》 。
“ 夏门”原是洛阳北面西头的城门 , 汉代称夏门 , 魏晋称大夏门 。
古辞仅存“市朝人易 , 千岁墓平”二句(见《文选》李善注) 。
《乐府诗集》另录古辞“邪径过空庐”一篇 , 写升仙得道之事 。
曹操此篇 , 《宋书 · 乐志》归入《大曲》 , 题作《碣石步出夏门行》 。
从诗的内容看 , 与题意了无关系 , 可见 , 只是借古题写时事罢了 。
诗开头有“艳”辞(序曲) , 下分《观沧海》、《冬十月》、《土不同》、 《龟虽寿》四解(章) 。
当作于建安十二年(207)北征乌桓得胜回师途中 。
乐汉末年 , 正当军阀逐鹿中原之时 , 居住在辽西一带的乌桓强盛起来 , 他们南下攻城掠地 , 成为河北一带的严重边患 。
建安十年(205) , 曹操摧毁了袁绍在河北的统治根基 , 袁绍呕血而死 , 其子袁谭、袁尚逃到乌桓 , 勾结乌桓贵族多次入塞为害 。
当时 , 曹操处于南北夹逼的不利境地:南有盘踞荆襄的刘表、刘备 , 北有袁氏兄弟和乌桓 。
为了摆脱被动局面 , 曹操采用谋士郭嘉的意见 , 于建安十二年夏率师北征 , 五月至无终 , 秋七月遇大水 , 傍海大道不通 , 后接受田畴建议 , 断然改道 , 经徐无山 , 出庐龙塞 , 直指柳城 , 一战告捷 。
九月 , 胜利回师 , 途经碣石等地 , 借乐府《步出夏门行》旧题 , 写了这一有名的组诗 。
诗中描写河朔一带的风土景物 , 抒发个人的雄心壮志 , 反映了诗人踌躇满志、叱咤风云的英雄气概 。
关于曹操东临碣石 , 过去多以为是北征乌桓去时的事 , 其实 , 这种看法与史实不符 , 不可置信 。
我们用《三国志》《武帝纪》和《田畴传》的记载来核对 , 曹操当时是在北征乌桓的归途中登上碣石的 , 因为去时逢大水 , 傍海大道不通 , 他只好改道走徐无山那条小路前往辽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