榨油的诗词

榨油的诗词

榨油的榨和还可以组什么词展开全部 榨字组词举例:榨床zhà chuáng古时用来榨取汁液的用具 。
油榨yóuzhà榨油的器具 。
榨菜 zhàcài①二年生草本植物,芥(jiè)菜的变种,叶子椭圆形或长卵形 。
茎膨大成瘤状,可以吃 。
②用这种植物的茎加辣椒、香料等腌制成的副食品 。
榨汁zhà zhī挤压榨取汁液 。
敲骨榨髓比喻剥削压榨极其残酷 。
敲榨勒索 依仗势力或抓住把柄进行恐吓,用威胁手段索取财物 。
同“敲诈勒索” 。
...
古人是怎样榨油的?传统的手工榨油坊,是由一辆水车、一个碾盘、一根硕大的榨槽木和一个悬空的撞锤组成 。
榨油坊一般都建在村落集中、水源充沛、绿树掩映的小溪岸边 。
每年立冬后开始榨油 。
其首道工序是将焙干的果仁投到碾盘上碾碎 。
碾盘的动力由水车带动,水车和碾盘的直径一般都在4米以上,所有的构件都均由木材制成 。
果仁碾成粉末之后必须用木甑蒸熟,然后用稻草垫底将它填入圆形的铁箍之中,做成胚饼,胚饼装入由一根整木凿成的榨槽里,槽内右侧装上木楔就可以开榨了 。
第一道工序:粉碎油茶籽,“土油榨”最大劳动量的,就数茶籽仁的粉碎了 。
这个水碓是水车带动的粉碎油茶籽的, 几千年来,茶籽仁的粉碎都使用石碓,几条大汉不停地交换着用脚踏来推动水车,效率本来就不高,而偏偏在榨油的工序中,粉碎工序要进行两次,所以,即便你的体力再厉害,一天忙下来,骨头也就像散了架似的 。
将粉碎后的茶籽仁蒸熟 。
碎茶籽仁蒸熟后,(蒸熟才有粘结力),把它蒸热分装在一格格的铁环里搁进竹箍中,压成厚度大约为3厘米的竹箍饼,一个一个竖起来,放进“土油榨”的油槽中,饼与饼之间加一块纸状物,以避免挤压后的饼子相互粘连 。
“土油榨”油槽的断面,有点像灯笼 。
一个圆形,上下各加上一包“香烟盒” 。
圆形,直径大约25厘米,目的是搁进一块块竖着放的直径相当的茶饼 。
下边的“香烟盒”是一条木槽,木槽两边高中间低,目的是将挤压出来的油通过最低处的洞,流到外边的容器中 。
上边的“香烟盒”是开口槽,目的是能让手搁进去清理槽中碎末,另外,搁放茶饼时也好操作 。
茶饼子的制作分两种,一种是用竹箍当外围,一种是用金属箍当外围 。
两种箍都是编织而成,否则,就无法承受挤压中的巨大压力 。
竹箍、金属箍的直径是一样的,侧宽约1厘米 。
在“土油榨”的“方井”中,竖着搁进三路厚薄不一的木块,准备挤压前面放置的跟饼子一般大小的木饼 。
配合三路木块的是三根木楔,“土油榨”很科学,一路木块打进楔子后,其余的两路木块则肯定是松动的,这时可以用较厚的木块替换较薄的木块 。
就这样交换着打进楔子,换木块,木头饼子也渐渐挤进圆槽 。
手工榨油坊的“主机”是一根粗硕的“油槽木”,长度必须5米以上,切面直径不能少于1米,树中心凿出一个长2米,宽40公分的“油槽”,油胚饼填装在“油槽”里,开榨时,掌锤的老大,执着悬吊在空中的撞锤,在两个助手的和应下,将长达5米有余的撞锤,悠悠地撞到油槽中“进桩”上,于是,把3厘米厚的饼子,逐渐压缩为1厘米左右厚薄的饼子,被挤榨的油胚饼便流出一娄娄金黄的清油 。
这道工序,可以挤出占总出油量60%的油量 。
第二道工序:由于饼子已经跟竹箍的厚度相等,无法在挤压了 。
因此取出,把圆木饼、竹箍饼都取出 。
掰碎竹箍饼,取走竹箍,再次粉碎被掰开的,已挤压成块状的碎茶籽饼 。
粉碎后的碎茶籽饼,在大锅中炒香(不炒的话,一是没有粘性,不好再做饼,二是不炒的话,榨出来的油不香) 。
把它搁进金属箍(即将来临的挤压的力度比第一道工序大,所以使用金属箍)中,做成3厘米厚的金属箍饼 。

【榨油的诗词】

一个一个竖起来,放进“土油榨”的油槽中,饼与饼之间加一块纸状物,以避免挤压后的饼子相互粘连 。
再挤压(方法跟第一道工序同) 。
这一回合,可以挤出占总出油量35%的油量 。
第三道工序:尽管第二道工序的力量不小,然已经没办法将金属箍饼从3厘米厚,压成1厘米了 。
把大约2厘米厚的金属箍饼子取出,整理一下(刮去挤压中形成的突出部分),重新放进木槽中,再次挤压,把剩下的最后部分挤压出来,大约占总出油量的5%--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