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人节古诗词( 六 )


这两千多年不变的行为看似一场漫长的徒劳,其结果好像是仅仅成就了一个仪式——赛龙舟,以及民间的两道传统吃食——茶蛋和粽子,然而,诗人何在?两千多年来忙碌的人们难道从水里真的什么也没捞起来吗? 不!回答显然是否定的 。
我以为在世人打捞诗人的第一时间里,已然捞起了最为宝贵的东西——我们民族的诗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
正是那种蹈血光而上九死不悔的求索精神成就了完整的屈原,人们捞起来的便是他永远不会沉沦的诗篇 。
于是,自《诗经》以降,从屈原瑰丽的《九歌》、忧愤的《离骚》到不屈的《天问》,中国的诗歌有了优美而深沉的源流 。
千百年来诗人的肉身即使沉沦,他们的灵魂仍然像水中永远不会闭上眼睛的鱼一样清醒着、大睁着,凝视苍生的眸,投注着忧戚与大爱 。
2 端午节是一个大爱的节日,也许它的内涵是沉重的,远不似西方的情人节、愚人节那么轻松、好玩,但其正因为有着爱国爱民的大爱的内涵,而使它的分量更重于和高于那些节日 。
作为诗人,我热爱这个节日,我敬畏这个节日,我为中国的这个传统节日而骄傲,多少年来这个节日一直在为中国的诗人和知识分子的精神输血,在铸造我们的文化人格,在强化我们的正直灵魂 。
每年的端午节都是给我的灵魂施洗的日子,我满怀感恩之情度过这个节日 。
今年的端午节是在汶川大地震之后如此不寻常的时刻到来的,我们心向汶川那片灾难深重的土地,屈原的脸在我的想象中满怀忧戚,这个时候,每一个人的脸上都是屈原的表情 。
我从步行街、办公室、菜市场、报亭、公交车、超市、甚至厕所和证券中心遇到的所有人的脸上都找到了屈原 。
我在电视上看到了屈原,我在国家领导人中看到了屈原,我在军人中看到了屈原,我在农民工中看到了屈原,我在世界冠军和菜贩子中看到了屈原,我在乡镇学校老师中看到了屈原,我在商人和下岗工人中看到了屈原,我在老人和孩子中看到了屈原,我在娱乐界大腕和住宅区保洁员中看到了屈原,他们无一不心怀大爱,忧国忧民 。
在这样一个日子,在端午节到来之时,我们知道屈原还活着,他没有被汩罗江的水淹死,汨罗江的水淹不死他!他没有被汶川的废墟所压垮,我看见他一次次从狰狞钢筋水泥中满是尘土和血污地爬出来,获得一回又一回再生!我看见满身伤痕的屈原在向一个年轻的母亲叫着:妈妈!然而那个母亲弓着身子,用她生命的最后一个造型为他挡住了倒塌的墙壁,并用那个姿态写下了让我们永远感动的句子——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下去,一定要记住,妈妈爱你! 3 活着,端午节是诗人不死、屈原复活的日子 。
我可以在这个时候写下优美的散文和诗篇,但是此时此刻,屈原告诉我,优美是不够的,幸福祥和中要想想那些身在苦难中的人们,把自己的幸福分一半给他,把祥和变为祝福送给他们 。
今天,屈原已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种人文精神 。
记得两年前和余光中在一起谈诗,老先生有着学者的严谨和诗人的想象,他用其自带的钢笔,认认真真一笔一画地写下一幅字送我,写的居然是“蓝墨水的上游是汩罗江” 。
我心有所感,知道老先生是爱并推崇屈原的,曾写过数首有关屈原的诗 。
他写下的这幅字是提醒我们不要忘了传统,尽管我们用的不再是古老的毛笔,而是现代的钢笔,但纵使钢笔,其蓝色血液的上游仍是汩罗,仍是大诗人屈原用爱和忧患的泪水形成的人文渊流 。
我们提笔,就是在接受和施行一种干净的洗礼 。
端午节告诉世界,我们这个民族是个热爱诗人的民族,而每一个中国诗人提起笔时都应该想到——蓝墨水的上游是汩罗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