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烈日和暴雨下》教学反思( 四 )


“不过,”我话题一转,“对一篇文章的欣赏,还不能仅仅停留在一般的初步感觉上,我们还应该进一步进行研究 。那么,从何入手呢?咱们从问题入手吧!——现在我想了解一下同学们对这篇文章都提出了哪些问题?同学们的问题提得越多,说明你们钻研得越深 。”
出现了短暂的沉默,因为大家都在思考 。不一会儿,不少学生举手发问了:“‘就跟驴马同在水槽里灌一大气’的‘一大气’是什么意思?”“祥子为什么‘明明心里不渴,可见了水还想喝’?”“‘一切都不知怎么好似的,连柳树都惊疑不定地等着点什么’,这话怎么理解?”“‘肚子里光光光地响动’的‘光’字是不是用错了?我觉得好像应该写成‘咣’ 。”……短短的时间内,学生一口气提出了十多个问题 。显然,他们的思维已经进入燃烧的阶段 。
这些问题怎么解决呢?我没有也不想以“权威”自居而给学生们“指点迷津” 。
我把这些问题有抛给学生自己讨论研究解决,在这过程中我适时以平等的一员,参加他们的讨论,并发表我个人的看法(注意:只能是个人的一家之言) 。实事证明,学生是完全有能力通过思考自己这些疑问的 。
问题解决了,我又让学生提新的问题 。我在等待时机,等待着学生经过深入钻研,提出一个带动全篇理解的关键问题 。而且,我有这个信心:只要引导学生一步步深入思考,这样的问题他们一定能提出来的 。
果然,一位男生提了这样一个问题:“课文结尾,作者为什么要用‘哆嗦得像风雨中的树叶’来形容祥子呢?”
好,机会到了!我接过他的问题说:“是呀,为什么要用风雨中哆嗦的树叶来形容祥子呢?而且在文中,老舍先生不止一次写到烈日和暴雨下的柳叶,这究竟是为什么呢?”我停了一下,看着学生们一双双思考的眼睛,我又说:“我个人认为,树叶这个形象在文中已经不完全是自然界的一个形象,老舍写树叶显然是有着某种特殊的意义 。老舍是通过写树叶在写人——当然,不仅仅是树叶,还有对自然界其他景物的描写都不是纯客观的写景 。”
我提高了声音说:“咱们这堂课就来研究这个问题吧!弄清楚了这个问题,刚才那个同学的问题就好理解了 。”
这时,我才开始板书课题,我有意把“在烈日和暴雨下”写成“在暴雨和烈日下” 。
我刚一写完,学生就嚷起来了:“错了,错了!应该是‘在烈日和暴雨下’而不是‘在暴雨和烈日下’!老师您刚好写反!”
听到学生们激动地声音,我真是很高兴,因为学生们敢于当众指出老师的错误 。看来,我刚开始上课时那番话没有白讲 。
但是,我故意不认错:“我没有错!是的,我写的课题是和书上不一样,但意思都是一样的 。——你们看,‘烈日和暴雨’是什么短语?”我有意引学生“上钩” 。学生异口同声地答:“并列短语!”“对了!”我很得意地说,“既然是并列短语,那么连词前后的部分并没有主次之分,当然就可以颠倒一了啦!‘烈日和暴雨’、‘暴雨和烈日’,都差不多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