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于儿童生活古诗词( 二 )


译文绿草如茵 , 广阔的原野 , 一望无垠 。
笛声在晚风中断断续续的传来 , 悠扬悦耳 。
牧童吃饱了饭回来时 , 已是黄昏之后了 , 他连蓑衣也不脱 , 就躺在草地上望着明月休息了 。
2、清平乐·村居作者:辛弃疾 南宋茅檐低小 , 溪上青青草 。
醉里吴音相媚好 , 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 , 中儿正织鸡笼 , 最喜小儿无赖 , 溪头卧剥莲蓬 。
【赏析】??上阕头两句 , 写这个五口之家 , 住在一所矮小的茅草房屋里 , 紧靠着房屋有一条流水潺潺、清澈见底的小溪 。
溪边长满了碧绿的青草 。
在这里 , 作者只用了淡淡的两笔 , 就把由茅屋、小溪、青草组成的清新秀丽的环境勾画出来了不难看出 , 这两句在全首词中 , 还兼有点明环境和地点的使命 。
??三四两句 , 描写了一对满头白发的翁媪 , 亲热地坐在一起  , 一边喝酒 , 一边聊天的悠闲自得的画面 , 这几句尽管写得很平淡 , 但是 , 它却把一对白发翁媪 , 乘着酒意 , 彼此“媚好 ” , 亲密无间 , 那种和协、温暖、惬意的老年夫妻的幸福生活 , 形象地再现出来了 。
这就是无奇之中的奇妙之笔 。
当然 , 这里并不仅仅是限于这对翁媪的生活 , 它概括了农村普遍的老年夫妻生活乐趣 , 是有一定的典型意义 。
??下阕四句 , 采用白描手法 , 直书其事 , 和盘托出三个儿子的不同形象 。
大儿子是家中的主要劳力 , 担负着溪东豆地里锄草的重担 。
二儿子年纪尚小 , 只能做占铺助劳动 , 所以在家里编织鸡笼 。
三儿子不懂世事 , 只知任意地调皮玩耍 , 看他躺卧在溪边剥莲蓬吃的神态 , 即可知晓 。
??这几句虽然极为通俗易懂 , 但却刻画出鲜明的人物形象 , 描绘出耐人寻味的意境 。
尤其是小儿无拘无束地剥莲蓬吃的那种天真活泼的神情状貌 , 饶有情趣 , 栩栩如生 , 可谓是神来之笔 , 古今一绝!“卧”字的用得极妙它把小儿天真、活泼、顽皮的劲儿 , 和盘托出 , 跃然纸上 。
所谓一字千金 , 即是说使用一字 , 恰到好处 , 就能给全句或全词增辉 。
这里的“卧”字正是如此 。
3小儿垂钓 胡令能蓬头①稚子②学垂纶③ , 侧坐莓④苔⑤草映身 。
路人借问⑥遥招手 , 怕得鱼惊⑦不应⑧人 。
[2]?【注释】 ①蓬头:头发乱蓬蓬的 。
②稚子:年龄小的孩子 。
③垂纶:钓鱼 。
纶 , 钓鱼用的丝线 。
④莓:一种小草 。
⑤苔:苔藓植物 。
⑥借问:向人打听 。
⑦鱼惊:鱼儿受到惊吓而逃跑 。
⑧应:回应 。
【译文】 一个蓬头小孩学着大人钓鱼 , 侧身坐在莓苔上 , 身影掩映在野草丛中 。
听到有过路的人问路连忙远远地招了招手 , 害怕惊动了鱼不敢大声答话4、杨万里 《宿新市徐公店》篱落疏疏一径深 , 枝头花落末成阴 。
儿童急走追黄蝶 , 飞入菜花无处寻 。
解释:小路上有个篱笆 , 树上的花开得并不旺盛 。
孩子们快跑着追蝴蝶 , 可它飞到菜花中让孩子们无处可寻找 。
5、唐代的崔道融 。
《溪居即事》篱外谁家不系船 , 春风吹入钓鱼湾 。
小童疑是有村客 , 急向柴门去却关《溪居即事》这首小诗描绘了春日渔村溪边的趣事 。
篱外不知谁家的小船 , 忘了系缆绳 , 被悠悠的春风吹进了钓鱼湾 。
正在水边垂钓的小童 , 不知实情 , 误以为有客相访 , 便急忙放下手中鱼竿 , 慌忙跑向家门报信 , 想打开柴门相迎 , 忙乱中却把门关上了 。
诗人把小童的一系列动作写入诗中 , 显得平易自然 , 却又栩栩如生 , 形象地描绘出了乡村儿童好客的天性 。
6、范成大 《四时田园杂兴》昼出耕田夜绩麻 , 村庄儿女各当家 。
童孙未解供耕织 , 也傍桑阴学种瓜宋代诗人范成大在田园组诗《四时田园杂兴》中有一首这么写道:“昼出耕田夜绩麻 , 村庄儿女各当家 。